第七十四章 國人會議(第2/3頁)

“草原上最後一個帝國是回鶻,其典制通行各部,會盟儀式當以此為基。”李守信說道。

說完,他看了眼烏魯克,這個與回鶻神話傳說中的巫師同名的薩滿。

烏魯克回以微笑,道:“甚好。其實最早自匈奴起,磧北草原上就是這麽做的。按照漢人的說法便是祖宗法度。”

“那麽還請大薩滿略略講解一下。”李守信說道。

“好。”烏魯克說道:“如果用漢人能理解的說法,便是召開‘國人會議’……”

烏魯克講解得很詳細。

“國人”就是“貴人”的意思。因為遊牧經濟的特殊性和傳統家產制的觀念,自匈奴以來,草原上實行的就是分封制。

可汗需要滿足治下每個地方勢力、部落集團的需求,以換取這些地方勢力首領對可汗的效忠和追隨。匈奴單於、突厥可汗、回鶻可汗皆是如此,沒有例外。

國中大事,可汗同樣需要與這些代表地方勢力的貴人們商議。

以匈奴為例,貴族們一年三次集中於王庭,召開“庭會”,商議國事。這三次是固定會議,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單於會派人通知,臨時加開會議。

參會人員包括薩滿巫師、單於/可汗的親族、地方貴族。

貴人/國人會議的權力是很大的,因為草原帝國絕大多數的人口控制在貴族手裏,可汗只不過是最大的那個貴族罷了。

前唐之時,曾有過郭子儀單騎退回鶻的故事。當時回鶻軍隊內有五位於越(宰相),郭子儀依靠自己的老關系和個人魅力,說服了他們,令於越們對仆固懷恩的話產生了懷疑。因此,即便軍事主帥堅持進攻,但五位於越召開國人會議,做出了退兵的決定。

國人會議做出的決定,高於一切,比單於/可汗的命令還要高。

其實這就是部落民主議事制度。傳統源遠流長,甚至直到明朝末年,後金那邊也有大同小異的議政制度,可一窺其貌。

國人會議的一項重要議題是可汗的推舉。

與契丹任期三年且誰都可以參選的制度不同,回鶻可汗是終身制,且原則上由嫡長子繼承。

回鶻時代,他們使用一種被稱為“世選”的制度,即可汗繼承人優先在“藥羅葛”氏的子孫中選擇。在先汗薨逝,新汗尚未繼位的時候,一般由眾於越臨時監國,處理各種事務,然後再召開國人會議。

這個時候,其實就出現操作的空間了。如果於越能力很強,威望很高,就有可能取代藥羅葛的子孫,成為新汗。但即便可汗的血統發生了變化,新汗仍然以藥羅葛為姓氏,綜觀回鶻歷史,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像高昌回鶻仆固俊那樣直接篡位,且姓氏都不帶改變的,委實是少數。

“當年骨力裴羅建立回鶻汗國,當上可汗,是怎麽個情況?”李守信又問道。

“漢人有‘法統’之說,草原亦有。”烏魯古微微一笑,道:“後突厥汗國末年,天下大亂。骨力裴羅先隨阿史那施起兵,屢立戰功,獲得‘葉護’之職。隨後又擊敗判闕特勤、烏蘇米施可汗、仆固、同羅等部。又與葛邏祿聯合,擊敗舊主阿史那施。接著與葛邏祿翻臉,角逐漠北,將其遠遠地趕到了西域。做完這些事,骨力裴羅從容擊殺突厥最後一任可汗(白眉可汗),結束了阿史那氏對草原的統治。”

骨力裴羅之父為回鶻部首領,曾領唐瀚海都督之職,後被誣告謀反,被唐玄宗流放嶺南。

骨力裴羅遂投靠突厥,在後突厥汗國的末世中,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以及超強的縱橫捭闔能力,最終一舉擊殺突厥末代可汗,結束了阿史那家族的統治,草原迎來了藥羅葛時代。

“骨力裴羅擊殺白眉可汗後,人皆雲得唐朝冊封,故得以當上大汗。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烏魯克說道:“真正原因是召開了國人會議,眾推骨力裴羅為汗,建立回鶻汗國。沒有這個會議,骨力裴羅便不是真正的大汗,無論唐朝冊封與否。”

李守信以往看的都是漢地史書,此時第一次聽到另一個角度的敘述,覺得蠻有意思的。兼聽則明嘛,唐朝冊封只是鞏固了骨力裴羅的地位,但還缺少“合法性”、“正統性”,這就需要召開國人會議了。

“今回鶻已亡,草原無主,諸部齊聚。”李守信說道:“來參會的首領們可算得上國人?”

“可。”烏魯克說道。

“那麽可有資格召開國人會議?”

“有。”

“那就好。”李守信笑道:“國人會議召開後,推選出來的新汗,可是草原唯一真主?”

“是。”

“新汗即位後,高昌仆固氏、蔥西藥羅葛氏竊踞汗位,理當征討,可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