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兄友弟恭(第2/3頁)

“兒聽聞河北軍民在平蠻、辰水七縣興建土寨,自耕自種,與蠻人關系極為緊張……”邵惠賢說道:“是否應當緩和一下?”

“你去了就知道了,河北人是站在朝廷一邊的。”邵樹德擺了擺手,道:“牂州本為羈縻地,朕方置正州,蠻獠多是正常的。但這些人未必就心向朝廷,迫於形勢不得不臣服罷了。他們若有動亂,厲行鎮壓,不要手軟。牂州州兵多為河北健兒,又去了好幾年了,熟悉當地情況,不用怕。叛亂之輩,仿同舊例,發往遼東。空出來的田地給河北、河南移民。如此堅持下去,一定會見到成效的。”

“兒遵旨。”邵惠賢應道。

邵樹德說完,喝了口茶,又看向長子邵嗣武,道:“大郎在沙州幹得不錯。”

邵嗣武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動,道:“兒未能徹底斷絕回鶻襲擾,還差得遠呢。”

“阿爺說你好就是好,不用謙虛,你不好的地方阿爺還沒說呢。”邵樹德道:“你在沙州數年,最讓阿爺滿意的就是與蕃人關系處得好。”

“沙州粟特、回鶻、吐谷渾、吐蕃部落不少,你能與各族酋豪坐到一起,讓他們信服,並說動其出兵針對高昌回鶻,幹得很漂亮。”邵樹德繼續說道:“這就是阿爺常說的‘統戰’。統戰妙用無窮,乃世間無上兵法,你已經有幾分火候了。”

說到這裏,邵樹德微微有些遺憾。

如果是王朝建立幾代人之後,邵嗣武當是國君最好的人選。

會玩政治,熟悉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幹得好甚至可以稱為明君,但這時候只能讓位給老二了。

“但你成也這點,敗也這點。”邵樹德又道:“你遇事習慣用政治手段解決。這很好,但有時候也需要展現出軍事方面的雷霆手段。你仔細想想,蕃人是什麽德行?不聽話的蕃部酋豪,你怎麽解決他們的?利益、勸說、感情。阿爺問你,你在公開場合殺過蕃部首領嗎?哪怕錯殺、冤殺?”

“沒有。”邵嗣武答道。

“古來大將,整肅立威之時,殺的人都是十惡不赦之徒嗎?真的沒有一點冤屈嗎?”邵樹德問道:“蕃人不信禮義,更崇尚暴力,有時候很沖動,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你與他們打交道,應該有所感觸。記住,人不是任何時候都理智的。有時候就是不管不顧,頭腦一熱,就做出了違背他自己利益的事情,然後再也無法回頭。開過年後,你還回沙州,不要總坐鎮後方,派大將領兵出戰。適時親臨戰陣,展現下武勇,效果或許更好。”

“兒受教了。”邵嗣武回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其實這個問題其他兒子也有,願意親臨一線的很少。總喜歡在後方梳理內政,用制度、用人和權術來驅使將領征戰。

那些將領之所以沒給臉色看,完全是因為皇子們的爹還活著。他們怕的不是皇子,而是老而不死的“邵賊”。

如果“邵賊”蹬腿了,這些軍將哪有那麽老實?

邵樹德最後看向了四郎邵觀誠。

邵觀誠勉強一笑,道:“阿爺,兒抓了一些海關衙門官吏的把柄,他們現在可聽話了。”

邵樹德哈哈大笑。

他對四郎沒有太多的要求。這個兒子是真的不適合擔任方面大員,他的能力當到一州刺史就頂天了——或許能力足夠勝任更高的職務,但性子不適合。

性格這玩意,往往被很多人忽視。但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行事風格,產生不同的人格魅力,對同僚、下屬的影響力也不同。

四郎在朝野之中的名聲應該不是特別好,他也不適合駕馭大場面。在海關這種相對不復雜的衙門裏辦事,對他而言或許是最合適的。

基於這個想法,邵樹德居然沒挑他的毛病,而是勉勵道:“阿爺很缺錢,你要好好幹。邵家的錢袋子,你要捂緊了,並讓它越來越鼓鼓囊囊。”

“知道了。”邵觀誠興奮地應道。

又可以躺平一年了。

海關的事情實在很簡單,很容易就搞定了。

他不願意去別的部門,太煩了,要了解各種新事物,接觸更多的人,煩也煩死。

他也不願意過多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因為那意味著走出了舒適區。

之前給二哥督運糧草,雖然完成了差事,但真的累死了。

好家夥,天天跟各州、各縣的官吏打交道,嗓子都喊得冒煙了。各種事情仿佛無窮無盡一般,什麽人都來找他,連缺飯甑都鬧到他這邊來。

雖然二哥誇獎他保障軍需得力,但邵觀誠真的不想幹第二回了。有那工夫,躺在家裏喝二兩小酒,看看書,欣賞下女樂的表演,不比什麽都強?

與一幫渾身散發著汗臭味、不修邊幅的大漢聚在一起,掰著手指頭計算各種物資的數量,在紙上寫寫畫畫,討論需要多少馬車、船只、夫子,幾時能送到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