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控扼西北(第2/2頁)

“再有旬日,飛熊軍也會來此駐訓。”邵樹德說道:“該部有所擴充,朕本來還有些擔心,如今看來卻沒什麽問題了,馮卿你做得很好。”

飛熊軍本有三千騎。邵樹德又從關中、關北、代北、幽州及諸宮奴部中招募了六百人,將具裝甲騎的規模擴大到了三千六百騎。

這打破了他以前不再擴充飛熊軍的想法。究其根本,還是出在西征上面。

他有點擔心草原諸部的輕騎兵不善戰,同時也不清楚諸部回鶻有沒有什麽壓箱底的底牌,於是擴軍20%,總體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靈州土團鄉夫怎樣?”邵樹德又問道。

“臣實話實說,不如邢州土團耐戰。”馮道答道。

邵樹德默然。

磧北草原的蕃人若南下,鸊鵜泉、可敦城的蕃兵構成了第一道防線。即便他們僥幸穿過了,也會受阻於陰山鎮兵、豐、勝二州的府兵及鄉勇,想要到達靈州確實很難了。

靈州的鄉勇,這些年確實很少上陣。尤其是在河東投降之後,幾乎馬放南山了。即便還有定期的軍事訓練,也會漸漸流於形式,畢竟人都是有惰性的,這是整體的思想上的松懈。

居然不如河北人能打了,有點過分啊!

“與朕在關中看到的情況大差不離。”邵樹德苦笑一聲,道:“如今比較能打的,大概就只有隴右、河西兩道的土團了吧。不過他們打的也是爛仗,上不得台面。”

什麽是爛仗?征討叛亂的蕃人,這就是爛仗。

像河北土團那種幾萬人齊上陣,當做正規軍的補充打野戰那種,才是有價值的鍛煉。

只可惜,歷朝歷代承平多年之後,像這種征討邊地部落獲得的軍事經驗,都彌足珍貴,這些地方的人居然能被稱為“強兵”。

強兵的標準,什麽時候如此低了?

但這又帶來一個悖論。你要不要太平?如果要的話,武德就會降低。

邵樹德最近在翻閱前唐档籍。

唐玄宗天寶年間,大唐已經立國一百三四十年了,但在隴右一帶,接連取得對吐蕃的大勝,局勢非常好,國家武力依然維持得非常不錯。

北宋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哲宗末、徽宗初。

明朝在這個時候,正是武宗上位的時候。

西漢在這時候,則是昭宣時期;東漢正處於桓帝時期。

清朝是乾隆晚期。

總體來看,適度的戰爭是有利於保持國家整體武力水平的。而且不僅僅是邊地軍團的水平,內地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安史之亂爆發後,唐廷還在河北追回了一支前往範陽的三千人規模的軍隊,以免落入安祿山之手,這是內地輸往邊疆入役的。

北宋禁軍雖然整體稀爛,在金人逼近的時候,幾乎一哄而散,但在西北,因為戰事的存在,也維持了一定規模的有戰鬥素養的山地步兵。

另者,這也有益於維持朝堂平衡。

“陛下,其實靈州土團底子還在,如果北方大局已定,可將其調入劍南。”馮道建議道。

邵樹德驚訝地看了他一眼。

這馮道還是靈州的父母官嗎?居然上趕著驅使本地百姓打仗,夠狠。

“朕會通盤考慮的。”邵樹德點了點頭,說道。

未來一旦平定西域,在那個地方駐軍就成了難題。禁軍是不可能去的,那麽內地這些有點底子的土團鄉夫就可以派上用場了——雜牌軍士兵同理。

唐代是通過招募“長征健兒”的方式,在當地授田,介於軍屯和府兵之間——《縛戎人》的主角就是少年時代隨父親一起應募前往交河的。

這種兵的戰鬥力不好不壞,但唐廷在西域的外交搞得十分不錯,於是便維持下來了。整個西域,其實也就三五萬唐兵,少的時候甚至不足兩萬,根本不足以掌控那麽廣闊的地盤,必須大量依靠部落蕃兵,這就需要統治和外交的藝術了。

大夏在西域的政策,可以部分借用唐朝的,但也可以更進一步,因為如今的國力很顯然是超過前唐貞觀年間的。

“讓氏叔琮來見朕。”邵樹德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