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3/3頁)

盧鶴年站在雪原上,默默看著。

在中書省的時候,作為令史的他接觸到了很多档籍資料。

沈州有七縣,本來就三四萬人,多集中在白望縣,即契丹貴人菩薩蠻曾經的頭下軍州。朝廷克復此地,正式置州設縣後,整頓了一番,並遷移了部分漢地百姓,如今沈州計有13400余戶、65000余口,此為編戶之民。

除此之外,尚有渤海、靺鞨、契丹、奚、漢部曲15000余戶、70000余口,大部分都是俘虜了。

其實沈州在錢糧上並不能自給。

聖人北伐渤海,十萬大軍所需物資,大部分靠搶。為何如此不注意“王師形象”?其實也很簡單,盡可能省下錢糧給沈州這些新設州郡用。

當然沈州的條件也很好。平海軍以及征發的民船,可自大遼水溯流而上,轉運成本極低,故儲備了大量軍事物資,其中糧食是最大一宗。

沈州七縣,現在完全靠朝廷養著,且今明兩年還斷不了奶。

沈州的府兵們,現在其實還是拿軍賞的募兵。12000軍額,實有11200余,土地是足夠了,部曲的數量則遠遠不夠。

他們現在打獵得到的收獲,皮、筋之類的或可自己留著,但肉肯定要上繳,畢竟這會是朝廷在代管他們的部曲,每天都要吃飯,開銷極大。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朝廷不惜工本,大力開發遼東,路子是對的。前期投入越大,將來的收獲就越多、越快。

所有人都小看了這片土地的潛力,小看了聖人的決心。

此番面聖之後,或可得個官身。伯父建議在遼東道當縣令,此為老成持重之言。在別的地方當官,可沒遼東這麽容易吸引聖人的目光。

但是選擇哪裏呢?

遼東道諸州,發展肯定是不同步的。就當前看來,龍泉府最富,戶口最多,當官最舒服——其實渤海五京都不錯,都挺舒服的。

渤海舊地之外,當數沈州發展最快,將來甚至會超過龍泉府。原因也很簡單,它可以通過大遼水、遼海溝通中原,運輸十分便捷,能從朝廷那裏吃到更多的“奶”。

但在這種地方為官,做出成績別人會說是理所當然,做不出又要被詰難。與其這般,還不如選個別處地方,比如鄚、蒙、郿、理等州。

還有時間,路上可慢慢權衡,慢慢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