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2/2頁)

……

“此番出兵,攻滅渤海只是目標之一。”望京皇莊內,內務府監野利經臣召集上下開會。

“老夫會隨駕,你們中的大部分人也會隨駕。”野利經臣繼續說道:“該提前做的準備,老夫先說下,你等若有不明白,可補充。”

“其一,徐署令,蓬萊鎮船坊已經交船,你速速帶人接收,采買好各類物資。平海軍過來的五百人,全由你統帶。最遲三月中,你部便揚帆出港,四艘船,還走老路北上。”

“遵命。”前平海軍副將、現內務府航運署令徐雄應道。

四艘海鮫快船已經造好了,即將接收。按照府監的意思,只是采買物資,然後沿著高麗東海岸北行,這就仍然是一次探險活動,而不是讓他們上岸打仗,這就很好嘛。

當然真要廝殺也沒什麽。只是平海軍不是傳統的武夫,他們組建壓根就沒多少年,除了梁軍黃河水師的部分人員外,絕大部分都是漁民出身,萬事以和為貴,何必打生打死呢?

不說別的,去年捕魚捕了百余萬斤,賣了多少錢?

國朝最賤的是豬肉,在北都這邊,不過一斤幾文錢罷了,還經常賣不完。

海魚目前有(聖)人在力推,價格處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一斤能達到三十錢以上,去年拿出二十萬斤出來賣,全部銷售一空,總收入七千多緡,平海軍士卒一人分了半緡錢。

說實話,大夥熱情高漲,都說去年為了轉運物資,沒來得及捕魚,錯過了很多機會,今年爭取捕魚二百萬斤以上。

如果聖人不再給他們派發軍事任務,那就真的太好了。他們一窩蜂全去捕魚,只要能賣得出去,有多少捕多少。

這是軍賞之外的收入,可不比打仗強多了?漁民嘛,天生就愛捕魚。

“其二,周虞候,你從汴州沙海、福源池、牧澤,德州無棣,北平望京五處皇莊,挑選槍棒得力之少年五百人,發給器械,押運糧草北上。至沈州後,糧草與供軍使衙門交割,隨後就地操演、整訓,等待命令。”

“遵命。”虞候司虞候周知裕應道。

虞候司現在有好幾個虞候,但還沒有都虞候。府監這般設置,擺明了是讓大家競爭,最後挑選出一個都虞候。

目前看來,他好像處於領先位置。

周知裕覺得這是正常的。汴州三處皇莊,少年們都快被他操練哭了,但各種軍事本領突飛猛進,服從性也非常好。

周知裕覺得,再給他五年時間,這幫少年的實力將堪比州兵——戰鬥力肯定是比不上禁軍的,因為他們終究要種地放牧,不是職業武人。

這次帶五百人隨軍,他也弄不清楚是為什麽。應該不是讓他們去打仗,莫非是去搬運財貨?有這種可能。

他不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也懶得去打聽了。府監既如此吩咐,執行就可以了。

“其三,李署令,織造署揀選工匠二十、學徒五十,一同隨軍。”野利經臣又道。

“遵命。”織造令李瓚應道。

李瓚是禁軍大將李忠之子,國子監畢業,蔭官出身,在太仆寺幹了兩年後,又到少府幹了一年,隨後出任內務府織造令,正七品上。

像李瓚這類勛貴子弟,內務府中還有幾人。整體水平尚可,畢竟從小經歷了完整的教育,同時精神面貌還沒到墮落的時候,還是可以勝任工作的。

李瓚其實知道點什麽。

帶工匠學徒過去,就是為了皮裘之事。只是,渤海國還沒被攻滅,就已經被判了死刑麽?萬一大軍久攻不下,無奈班師,豈不讓人掃興?

但他和祖父李延齡一樣,對戰陣之事不是很精通,聖人這麽有信心,那應該錯不了,做好準備即可。

“其四,營田署……”

會議開了一整天才結束。

散會之後,野利經臣讓人給他捶捶腰、揉揉肩膀。

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

沒藏慶香那個老東西,死了好幾年了。以前總覺得他很礙眼,這幾年倒是愈發想念。

征渤海國,內務府居然也要大動幹戈,精兵強將抽調一空,連他自己也要隨駕。聖人到底想做什麽?

是,即便是他,也不是很清楚聖人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前天入宮面聖,順便和女兒淩吉見了見面。據女兒所說,聖人有一次在她那裏過夜,提到過要在“渤海商社”安置武夫之事,但沒多說,她也不知此為何意。

渤海商社?這又是哪裏冒出來的?野利經臣琢磨了整整兩天,不得其解。

武夫願意去商社幹?可能嗎?哪個商社養得起?

想不通也就不多想了,謎底最終會揭曉,靜觀其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