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撫寧(第2/3頁)

滄州是橫海軍的首府,又地近幽州,形勢十分復雜,滄州刺史其實並不好當。

邵樹德思慮再三,覺得最好調一個文武雙全且自己又信得過的人來當刺史。

想來想去,便點了蕭處謙,替他鎮著這塊地方。

此君乃國子監蕭符的長子,之前在河南當縣令,後來調到隴右,歷任司馬、長史、鎮將,後又至關中,任延州州軍指揮使,接到調令後,星夜疾馳趕來面聖。

從蕭處謙的履歷來看,文官武職夾雜,但這對世家子來說其實很正常。

比起小門小戶,他們的教育資源太強了。在充沛的財力支撐下,文武都學。而蕭處謙又是天賦不錯的,文章、武藝、軍略都有所成,最初也是從軍隊發跡,然後以武夫身份占官,當了縣令。隨後更是在隴右、關內不斷任職,慢慢升遷,文武職務都幹過,政績也都不錯。

“陛下放心,臣定將滄州打理得井井有條。”蕭處謙沉穩地答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又道:“聽聞蕭氏還有不少遺才流落鄉野,蕭卿不妨多多延攬。總出世避著,不是個事。”

“遵旨。”蕭處謙回道。

他知道聖人的意思。蕭氏這種世家,分支多,子孫多,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為邵聖效力的。人各有志,沒有辦法。聖人的意思,大概是能招攬就招攬,不光是蕭氏族人,還有受過他們恩惠的其他人。

比如,蕭廩就曾在王镕手下當過官,王镕對他很器重,非常信任。樂安郡王登基後,曾征其入朝,蕭廩拒絕了。

這種有價值的蕭氏族人,便是聖人的目標。

“滄州初平,民情惶恐,多費些心思。”邵樹德囑咐完後,便揮了揮手,讓一幫德州諸縣耆老鄉紳走了過來。

“拜見陛下。”眾人亂糟糟的說道。

邵樹德仔細看了看這些人。

作為戰後第一批站出來表示恭順的地方豪強,邵樹德很好奇他們都是些什麽人。

按照聽望司提供的情報,基本都是鄉間有些田地的小土豪罷了。但土地數量似乎都不多,比起早年的關中以及江南差遠了。這與河北的政治生態是有極大關系的,阡陌縱橫的大地主很難發育得起來,畢竟你要做大,就得土地兼並,再給你一次機會,好好想想,你要兼並誰的土地?

“朕打下的土地,至今還沒有吐出去的道理。偶有易手,最終也重奪了回來。”在眾人的惴惴不安中,邵樹德終於開口了,只聽他說道:“德州,你們就別想著變天了。”

“豈敢!豈敢!”

“德州既是王土,我等載歌載舞,喜不自勝。”

“昔年盧彥威治德州,唉,民不聊生,大夥深受其害。今聖人北巡,我等得脫苦海矣。”

“正是!盧彥威殘暴不仁,汪齊賢為虎作倀,害得我等好苦。”

邵樹德含笑聽著。

這些鄉紳耆老,都是盧彥威的爪牙。為他提供習武的子弟,為他培養理政的文官。把他們祖宗八代翻出來看看,絕壁都是橫海軍武夫出身,在鎮內盤根錯節,不知道撈了多少好處。

如今盧彥威倒台了,一個個急著撇清關系,可笑不可笑?

不過他也懶得深究這些事了。裝糊塗嘛,不要太較真。

這些人都已經表示降順了,也願意獻出資糧,甚是割肉讓出一些好處,這就夠了。

治理河北,不能一味靠軍事硬壓著,地方上的鄉賢,能統戰則統戰之。不能統戰,態度死硬,還懷念過去割據好處的,就鐵血鎮壓,沒有二話。

“好了。”邵樹德伸了伸手,止住了一幫鄉紳的話,說道:“回去之後,各安生業。朕不翻舊賬,爾等也勿要多事。”

“陛下聖明。”眾人誠心實意地高呼。

他們其實打聽過。邵聖入汴州之時,曾經以一句“不翻舊賬”,短時間內穩定了河南的局勢。然後全盤接收了朱全忠的官僚體系,消化他的軍隊,使得大夏禁軍傲視南北,橫掃各鎮。

如今聖駕北巡,同樣提出了“不翻舊賬”,那麽意味著他們以前襄助盧彥威,死命對抗夏軍的事情就不追究了。要知道,很多人可是帶著家族中弓馬嫻熟的子弟,跟著盧彥威數次大掠棣州、博州等地,黑歷史數不勝數。

邵樹德接見完眾人後,便進了德州城。

韋巽稍稍落後幾步,在一幫鄉紳面前停了一下,低聲道:“還不速速進獻財貨、糧草、女子、武士?聖人說不翻舊賬了,你等就真的一點表示都沒有嗎?”

“使君說笑了。”一人上前說道:“早就準備好了。聖人若不收,我等還不放心呢。”

這倒不是假話。若獻上的錢糧、美女、武士不收的話,保不齊有疑心重的人,回去後就要鋌而走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