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年號、儀典(第2/2頁)

“遵命。”眾人無奈,只能應道。

“君王改元,都有哪些原因?”邵樹德突然問道。

這題我會!

陳誠立刻應道:“一者即位改元,王者受命於天,與民更始,故需改元;二者因祥瑞改元,漢武帝時有言‘元宜以天瑞命’,故漢有‘元狩’,國朝有‘儀鳳’、‘大足’、‘景雲’等年號;三者祭祀改元,如封天禪地、享祀明堂等;四者祈福消災改元,高宗儀鳳年間頻發旱災,故改元調露;最後便是因大事改元了,比如天子播遷或者對外大勝。”

邵樹德聽了心中一動。

封天禪地改元,這……好想幹他一票啊!

但沒有紮實的功勞,你都不好意思去封禪改元。除非在一統南北之後,再平滅諸多化外勢力,比如契丹、南詔、高昌回鶻。

“好了,此事就這麽定了。”邵樹德一言而決:“過幾日會有一批官服發下,你等看看式樣如何。建國稱制,千頭萬緒,諸君要多多費心了。”

“遵命。”

……

“殿下,這便是五輅車了。”太仆卿陳宜燊指著一水排在那裏的車輛,說道。

邵樹德隨意看了看。

天子有五輅車。祭祀、納後乘玉輅;饗射、郊征乘金輅;行道乘象輅;巡狩、臨兵事乘革輅;田獵乘木輅。

登基那天的話,就是乘坐玉輅車了。

這其實是制造的第二批五輅車。

先前做好過一批,給大唐聖人用了。因為邵樹德許諾樂安郡王的一應儀軌,仍然可以是天子待遇,故幹脆把那批車送出去了,另外命人重新做了一套。

“日子選在哪天?”邵樹德問道。

“下月初一乃吉日,群臣先行拜禮,接著南郊祭告上帝,然後告慰宗廟,最後昭告天下,讓官民皆知新皇登基矣。”陳宜燊答道。

“宗廟改建好了麽?”邵樹德問道。

“已將李唐宗廟遷出。”陳宜燊回道。

“前隋皇室後人可已找到?”

“監察禦史楊仁矩為隋朝宗室。絳縣丞宇文調為後周宗室。”

“冊封楊仁矩為酅國公、宇文調為介國公。”邵樹德說道。

“遵命。”陳宜燊立刻領命。

這個冊封緣於“二王三恪”之禮。

這個禮制的核心是,新朝建立後,給前朝宗室後裔封爵,展示大度。

封兩個朝代,就是二王,封三個,就是二王三恪。

國朝建立後,封隋恭帝楊侑為酅(xī)國公,封後周後裔為介國公,此即為二王後。

歷史上後梁建立後,封後周宇文氏後裔為介國公,封隋朝宗室楊仁矩為酅國公,封唐朝宗室李嵸為萊國公。

邵樹德開立新朝,封禪君李曄為樂安郡王,又封隋、周兩朝宗室為國公,正合二王三恪之禮。

“楊仁矩、宇文調寸功未立,驟封國公,唉!”邵樹德還是很郁悶。

新朝爵位,親王最高,然後便是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之類。就目前而言,折宗本是郡王,李唐賓馬上要就封魯國公,這是兩個爵位最高的。

楊仁矩、宇文調功勞低微,但就憑著前朝宗室的身份得封國公,雖說是歷朝歷代慣例,但肯定會讓很多人心裏不爽,對他們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好在天下尚未平定。諸將依然可以再立新功,爵位還可以繼續往上升。

就像高仁厚,如果輔佐世子打下蜀中,豈是一個郡公打得住的?國公是保底,郡王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唐賓如果再被放出去,攻滅兩個河北藩鎮,魯國公的爵位也是擋不住的。

“殿下,二王三恪之禮乃古制,歷朝歷代都遵守,還是不要……”陳宜燊勸諫道。

“我知,我知矣。”邵樹德擺了擺手,又道:“李唐宗廟便設在棣州吧,一應用度皆由戶部調撥。”

《周禮》: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

李曄就封樂安郡王後,就要把宗廟遷走了,另覓他址祭祀,且不能再保留七廟的規格,只能是五廟或三廟。

邵樹德許李唐宗室立五廟祭祀,有司供給費用,也是歷朝慣例了。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深仇大恨,非要置前朝於死地,新朝都會表示大度,收攬人心。

甚至於,有的朝代心中有愧,大度得過了頭。比如北宋就許後周的太廟繼續按照天子規格祭祀,至於人家敢不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氏遷廟之後,洛陽太廟就變成了邵氏的家廟,這又是新朝一步步建立產生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