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鍵(第2/2頁)

“襄州出動了六千步騎,回去了一半,如今大約還有八千衙軍、州縣兵兩千上下,已是驚弓之鳥,不敢再戰。”

“隨州軍,幾乎全軍覆沒。大概還剩兩三千州縣兵,實力大衰。”

“郢州,州縣兵主力盡喪,回去了數百,地方空虛,可輕取之。”

“唯鄧州尚有六千余衙軍,州縣兵四千余,實力較為完整。”

折宗本一一介紹此戰過後山南東道七州的局勢,裴遠聽後,大感振奮。

戰果如此之大,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在之前都虞候司諸將的推演之中,可能還需要兩年左右的艱苦戰鬥才能順利吃掉房、鄧等州,迫降襄州,且還要面臨宣武軍幹涉所帶來的復雜變化。

可如今是什麽情況?隨州有很大可能投降,郢州空虛,可順利吃下,房州被孤立在西面,即便不降,最終也會失敗。如果再算上從馮行襲手裏奪取的均州,襄鎮西北、東南四州竟然要被直接拿下了。

浪戰害死人啊!

“房州如今是個什麽情況?”裴遠問道。

“昭信軍右廂兵馬使李柏最近又與孫典交戰,遣羸弱之兵迎戰,不敵後退走,故意在道上遺落金珠,房州兵爭搶,被擊敗,斬首數百。”說起金州那些老巢賊,折宗本也直搖頭,道:“李柏手頭應沒多少兵了。定遠軍已入房州,孫典應翻不起大浪來,便是不降,也只能死守房陵,沒其他招了。”

“或可說其來降。”裴遠道。

“這就要看裴使君的手段了。”折宗本笑道:“不過以老夫看來,如今重點甚至不在襄陽,而在唐、鄧。”

“此真知灼見也。”裴遠亦笑道:“唐、鄧,實乃關鍵。”

……

大順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晴。

襄陽城中,人心慌亂,一日三驚。

自水師載著敗兵逃回漢陰驛後,數千人便亂哄哄地湧入了襄陽城。

留守襄州的趙匡明一邊遣人收容整頓,一邊遣使至各州、各縣,令其征召土團鄉夫,整頓防務,做好決一死戰的準備。

趙匡凝唉聲嘆氣地回到了襄陽。

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到最後全是悔恨。

為什麽我要浪戰?穩紮穩打不好麽?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敗了就是敗了,這是事實,無法挽回。如今該做的,還是面對現實,收拾人心,整頓殘兵,不讓局勢繼續惡化。

“二弟,愚兄昨日找人清點了下庫藏,決定出錢十萬緡、絹三十萬匹,卑辭厚禮,換取折宗本退兵。”書房之內,趙匡凝找來了胞弟密議。

襄陽作為南方部分藩鎮上供財貨的中心節點,本身也是商業重鎮,財貨是不缺的。即便趙氏父子並不怎麽善於治理地方,但本身底子在那裏,拿出四十萬錢帛並不成問題。

“阿兄,若折宗本不願退兵呢?其有眾萬余,甚至連具裝甲騎都有千騎,實力極為強勁。若鐵了心攻過來,大肆劫掠地方,咱們也擋不住啊。”趙匡明說道。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憂慮的地方。

折宗本或許攻不破襄陽這種大城,唐、鄧、隨之類的堅城也很難得手,但他可以劫掠鄉野啊。在失去野戰能力的情況下,能拿他們怎麽辦?

況且,他應該收編了大量降兵。若學當年的秦宗權,以其本部為骨幹,整編降兵,然後四處裹挾地方上的丁壯,滾雪球般流動作戰,十余萬人唾手可得。

十幾萬人攻城,不計死傷。死掉一批再去抓一批壯丁、健婦回來,反復攻打,誰頂得住?

“若其不願退兵,那就遣人出使汴州,向朱全忠求援。”趙匡凝斬釘截鐵地說道,顯然已下定了決心。

趙匡明默默不語。

折宗本吃人,朱全忠就不吃人了?

但這也沒辦法,誰讓吃了大敗仗呢?

引汴軍勢力入襄陽,風險極大,但也有好處,那就是與折宗本討價還價時更有底氣,或可令其不那麽咄咄逼人,最後商談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唐、鄧、隨三州,最為緊要,兄亦已遣幕府僚佐快馬前往。都是趙家族人,先君在世時,對他們也多有照拂,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何忍背我而去。”說到這裏,趙匡凝也有些感傷。老父一手打下的基業,交到自己手中不過數月,竟然就敗落到了這個地步。

如今關鍵中的關鍵,還是先穩住唐、鄧、隨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