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2/2頁)

剛才他也問了趙光逢會州吐蕃是什麽情形,得知是一個萬戶領,他很是吃驚。再一問,原來萬戶手下並不一定有一萬兵,三五千人都有可能,這才稍稍放下了心。

國朝對吐蕃的情報工作,做得太差了啊!論恐熱若不投降,居然都不知道人家內部亂成了那個樣子,一點都不關心鄰居嘛!

不過河隴地區的人口是真的多。天寶年間有二十余萬戶,百余萬人,此多為漢人,在安史之亂前是大唐有名的富庶地區。安史之亂後,河隴地區失陷,戶口統計自然無從談起。但亦可從一些側面了解,比如吐蕃治下的敦煌,與玄宗朝時人口相比,居然暴增七成。當時吐蕃非常穩定地統治著這一地區,沒有戰亂導致的人口遷移,這樣的人口變化有些匪夷所思,只能說是大量吐蕃人及其附屬部落過來了。

或許這僅僅是孤例,畢竟人口從百余萬增長到接近二百萬太誇張了。但邵樹德懷疑,即便經歷了四十年的戰亂,那邊可能仍有百萬人,因為不斷有回鶻、黨項人遷移過去,補充人口。

就是不知道,這其中有多少蕃人,又有多少漢人了。

“趙隨使,河隴諸州,除歸義軍外,可還有漢家兒郎?”邵樹德兜馬回轉,向趙光逢問道。

“稟大帥。”趙光逢下了馬車,答道:“長慶二年(822年),劉元鼎入吐蕃會盟,逾成紀、武川,抵河廣武梁,故時城廓未墮,蘭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現。”

“蘭州何年失陷?”

“廣德元年(763年)。”

“廣德元年到長慶二年,六十年過去了,當地百姓還記得大唐?”

“劉元鼎至蘭州,當地耆老千余人拜且泣曰:‘頃從軍沒於此,今子孫未忍忘唐服’。”說到這裏,趙光逢也有些感傷。

“如今又六十年過去了……”邵樹德喃喃道。

“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歸國,瓜、沙諸州,人物風華,一同內地。前些年,張淮深上表,言其在諸州收攏蕃人,訓以華風,軌俗一變。”說到這裏,趙光逢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說道:“若去得早,或還來得及。天寶遺民百多萬,定然有心向大唐者。”

“先收復會州。”邵樹德一甩馬鞭,說道:“百余萬漢民陷蕃,朝廷不管,某要管。淪陷吐蕃六十年,大唐使者一去,百姓仍然夾道歡迎,朝廷何忍棄之不顧!”

“大帥若收復河隴諸州,必令天下側目。”趙光逢肅容道:“關東諸州,藩鎮相攻,你殺我,我殺你,有何意義?若收復故土,復我華夏舊俗,天下英雄聞之,定恥為之效力,紛紛來投大帥矣。”

邵樹德突然想起了被自己雪藏到現在的楊悅。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投自己,不就是因為一個攻取河西的承諾麽?

莫讓英雄等白了頭,回去後,當與楊老將軍好好聊聊了。

光啟二年正月二十,邵樹德帶著大軍抵達定平縣。隨後繼續向北,經寧州理所定安縣(今寧縣)折向西北,二十五日抵達慶州理所順化縣(今慶陽北)。

義從軍主力已經向北經鹽州前往靈州,只留了橫山都、忠勇都三千人在此。經略軍屯於慶州西南二十裏,鐵林軍還在慶州東南,邵樹德帶著鐵騎軍在慶州城外紮營。

下一步,就是西進原州了,但在此之前,他還需等待程宗楚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