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州情(一)(第2/2頁)

“王江寧曾有詩雲‘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使君可知蕭關縣在何處?”宋樂問道。

“可是原州?”

“然也。”宋樂笑道:“蕭關已近長城,仍有大片桑林,咱們綏州有蠶桑,尋常之事,就連幽州鎮都有大片桑林。”

邵樹德虛心受教。這就是不事生產,只懂打打殺殺的後果了。有了蠶桑業,就等於有了錢,因為在這個年代絹帛是承擔了部分貨幣職能的。而且桑木還可以制弓,是軍工產業的原材料之一,再加上廉價的牛角、牛皮、牛筋,至少可以說,在騎兵用弓方面,制作成本要比別的地方低很多。

“宋別駕,那邊大好平地,為何卻任其長草,放牧牛羊?”往前走了一段後,邵樹德指著一處河邊平原,道。

那裏的水草非常豐美,似乎是因為汛期河水泛濫的緣故,將大量營養物質給沖上去。洪水退去後,牧草便瘋長起來,成了一處絕好的放牧地,產出的牛羊肉的味道應該也不錯。

“一則河堤缺失,汛期泛濫,淹沒農田;一則缺引水之渠,無法灌溉。”宋樂解釋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這個道理他明白。不是靠著河就能灌溉農田的,因為地勢總有高低,太低易被淹沒,太高取水不易。只有少數地勢剛剛好的地方,才能利用現成的水資源灌溉,而這些地一般都已經被開發了。

“貞元七年,夏州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灌田二百余頃。此後三十年間,開渠愈廣,田地愈多,至元和七年時,夏州貯粟高達八萬斛。後吐蕃圍靈州,軍食絕,夏州以牛馬雜運米六萬余斛至靈州。”宋樂侃侃而談:“元和中,振武軍墾田,引金河水,灌溉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十余萬斛。使君,要想得糧,必先開渠,而今龍泉、大斌二縣,灌渠可多?”

“不多,甚少。”邵樹德搖頭。

後世建國初期,為提高農業產量,一大舉措便是發動民眾大修水利,利用天然地勢大量開挖小水庫,貯存汛期水源,再開鑿渠道,灌溉農田,成果斐然。甚至一直到九十年代,邵樹德印象中冬季農閑時,農村還要派人上河清淤。

這水庫和灌溉渠網,確實是農業發展繞不開的坎。龍泉、大斌二縣,若不惜民力,大肆開挖水庫、溝渠,許多無法利用的閑田可就派上用場了,糧食產量必然大增。但這事,怎麽說呢,容易引起民變啊!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別人來幫他們開挖,代價也由他們來承受。

邵樹德心裏有了數,繼續聽宋樂介紹農事。

“宋別駕,近日我讀史書,言貞觀十四年秋,太宗欲往同州狩獵,劉仁軌建議‘退延時日’,理由是農作未畢,‘禾下始以種麥’。這應是越冬小麥吧?為何不見夏綏諸州種植?”聽了半晌,邵樹德突然想到了個問題,即此時關中都能一年兩熟,甚至連偏遠的河西走廊、燕山南麓及靈州黃河流域都開發了水稻田,但夏綏諸州卻沒這麽做呢?

“怕是冬日寒冷,夏日燥熱,以致不行。”宋樂也思索了半天,最後給出了這麽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邵樹德聞言也是喟嘆。龍泉、大斌二縣,應該是處於後世的榆林平原上,面積倒是很遼闊,一萬多平方公裏,然氣候沒有關中好。

這會全年降水應該比後世還要多一些的,畢竟唐代屬於歷史上的暖濕期,年降水量應該在450毫米以上。可惜分布不均勻,春旱嚴重,夏秋交接那會暴雨成災,雨水在短時間內下完,大部分都流失掉了,無法被農業生產利用,故急需水庫調節。

此事若成,糧食產量必可提升一大截。但這也是一項耗費巨大資源的工程,綏州目前是沒這個能力做的。光勞動力和糧食就不足,取之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