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章 女演員攻略

南易在餐廳外面站了一會,理清了腦子裏的頭緒,這才回到餐廳裏,和樸雅卡繼續之前關於傳媒的話題。

過去的幾天,他不僅在操心勞動傳媒的總裁人選,且在研究印度的電視業發展史。

在過去的幾十年,印度的電視業發展非常緩慢,自從1959年在西德的援建下,新德裏誕生第一個國營公共電視台DD1以來,一直到1972年,電視信號才擴展到其他兩大城市孟買和阿姆利則,1975年,有提供電視服務的城市範圍才擴展到了7個。

總的來說,那會兒印度的電視機普及率非常低,電視台也僅有一家,播放的電視節目則以新聞資訊和農業節目報道為主。

1982年,彩色電視進入印度市場,尤其是當年電視台直播了甘地的獨立日演講,一舉刺激了彩電銷量的迅速上升。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印度人口袋裏終於有那麽一點余錢。

也是在那一年,印度時任信息和廣播部長去了一趟墨西哥,順帶考察了他們最負盛名的電視劇業務,在觀看了當地一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視劇《跟我來》之後,靈感迸發,回國就拉人搗騰起了自己國家的電視劇創作。

[早期墨西哥的電視業非常之發達,在電視劇領域是發展中國家的老大哥。]

1984年,受此啟發創作的《我們人民》在DD1播出,這也是印度第一部印地語電視劇,講的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

不過,真正推動印度電視劇蓬勃發展的則是一部改編自《羅摩衍那》的同名神話劇。

眾所周知,印度有兩大聞名世界的史詩著作《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不僅記錄了印度的部分歷史發展,更是印度神話的集大成者。

在幾乎人人都擁有宗教信仰的印度,哪怕不識字之人,也對這些神話故事爛熟於心,而這些故事自然也給各類文藝創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

比如,印度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哈裏什昌德拉國王》,就取材於印度神話,1920年代也有根據《羅摩衍那》改編的電影上映。

同樣的,要想迅速打響電視劇這張王牌,改編史詩也是一條捷徑,這不僅能讓大家觀看起來無門檻,而且也能確保最大的觀眾基數。

1985年,DDl就播出了一部神話劇《維克拉姆·奧·貝塔爾》,開啟了神話故事改編潮;但真正引起轟動的還是兩年之後的《羅摩衍那》,其試播集放在周日上午播出,沒想到大受歡迎。

1988年,又一部史詩作品《摩訶婆羅多》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同樣大獲成功,從1988年到1990年,總共播放了94集。

也正是這兩部改編自史詩的神話劇,帶動印度電視劇行業向前進了一大步,同時也奠定了印度神話劇,甚至是在這之後整個印度劇的某種風格。

首先,不管什麽場景,整部劇的布景必須是華麗的,如《羅摩衍那》,一集制作費用大概在10萬盧比,在前幾年算是妥妥的高價。而神話劇,因為虛構的時代背景,大多都是在室內搭景棚拍,所以華麗與否看的都是預算多少。

其次,劇情千回百轉,腦洞奇大無比,但總有部分情節太過拖沓,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劇情非常水。

這是制作公司有意為之,目的是照顧收看電視劇的主流人群“家庭婦女”,為了讓她們在做家務之時見縫插針地觀看,導演會故事放慢節奏,由此形成一個習慣,特別喜歡用慢鏡頭和特寫鏡頭來傳達人物情緒。

尤其當演到重大事件發生之時,導演勢必會給每一張臉都特寫一遍,包括吃瓜群眾在內,然後鏡頭來回快切,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

總而言之,印度電視劇只適合追劇,不適合租錄像帶回來快刷,一次性看得太多,只會得出一個評價——垃圾。

還有一點,印度電視劇的篇幅會很長,尤其是本就體量大的神話劇,最少來個五十集,一百集是正常操作,將來有上千集的也不用大驚小怪。

南易已經有想法在印度搞一部家庭肥皂劇,采用《阿甘正傳》的內核,從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開始,通過一個家庭幾代人去透視印度的歷史發展,順便把南氏所有在印度售賣的產品廣告都植入進去,重復重復再重復,讓各個品牌朗朗上口,奶娃子開口說的第一個詞不是“媽媽”,而是南氏的某個品牌。

這部劇一百五十集起步,只要觀眾的數量還過得去,就會一直拍下去,一年又一年的播下去,送走一代觀眾也無所謂。

“樸雅卡,明天回辦公室,你和科赫哈聊一聊,我希望由你出面去接觸一下巴拉吉電視電影公司的埃克塔·卡普爾。”

埃克塔·卡普爾,1975年生人,卡普爾家族的一員,她父親是《大篷車》的主演吉坦卓·卡普爾(又譯吉滕德拉),去年在吉坦卓的支持下,埃克塔成立巴拉吉電視電影公司,初生二代不怕虎,埃克塔一開始信心滿滿,以制片人的身份制作了兩部電視劇,結果在試播集就被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