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鄭百萬

超主權力量是可怕的,誰主導它,誰就將擁有世界經濟霸權,並贏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很顯然,老牌霸主英國和戰爭新貴美國,誰都不會放棄這個機會。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共同發布了《大西洋憲章》。建議戰後成立以勝利國為核心的聯合國,借以穩定國際政治秩序。

建立一個國際貿易組織(WTO),借以形成均衡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實際上,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爭霸戰已經暗流湧動,在英美間拉開了戰幕。

1944年7月1日,華盛頓森林中的華盛頓山飯店人滿為患,44個國家的730位代表下榻這裏,共同見證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貨幣公約——《布雷頓森林協議》的誕生。

但在當時,聚光燈下實際只有兩個人,一位是代表英國主張的,對現代經濟政策有著巨大影響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另一位則是代表美國主張的,美國財政部部長助理懷特。

他們帶著各自的方案,展開激烈辯論,而其他國家的代表不過是看客和最終方案的被動接受者罷了。

英國和美國的兩個方案都主張創立一個國際貨幣機構、世界的央行、國際清算聯盟(IMF前身),在這個大方向上很快達成共識,但核心是用於國際貿易計價與結算的超主權貨幣應當是誰?

懷特提出的方案自然是美元,不過凱恩斯提出的方案並不是英鎊,他提出了一種新貨幣“班克爾”——由各國主權貨幣構成貨幣籃子,再由國際清算聯盟發行班克爾;班克爾盯住黃金,其他國家貨幣盯住班克爾;國際貿易以班克爾計價結算,並按各國的出資比例和國際貿易的規模大小,分配使用。

從後世觀前世之事,自然能清楚地知道凱恩斯失敗了,凱恩斯拼死抗爭22天後的1944年7月22日,最終方案浮出水面,美元在華盛頓山腳下的布雷頓森林裏奪得了國際貨幣之王的桂冠。

《布雷頓森林協議》的核心有兩則,其一是《關貿總協定》,試圖統一各國的貿易政策,限制各國采用鼓勵性貿易措施傷害其他國家的貿易利益;其二是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試圖建立一套國際公認的匯率體系,避免個別國家通過主動性貨幣貶值去刺激出口,引發惡性出口競爭。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什麽?

第一,各國貨幣盯住美元,波幅不超1%;第二,美元掛鉤黃金,各國可隨時以美元兌換黃金,金價固定為35美元/盎司;第三,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世界央行,個別國家出現臨時性美元短缺,IMF為其提供流動性;第四,成立國際重建與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前身),由它向戰火塗炭的國家提供基礎設施重建貸款。

從此,美元站到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位置,一直延續到當下。

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賺得盆盈缽滿,而布雷頓森林體系更讓美國站到了全球利益叢林的食物鏈頂端。

1945年5月8日,盟軍與蘇軍會師柏林,從而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與一戰結束後一樣,美國同樣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但美國吸取一戰教訓,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已經專門做好制度安排,美國通過世界銀行間接向歐洲提供進口信貸,用於購買美國商品。

到了1947年初,透過世界銀行的貸款已經顯得太有“節制”了。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到訪莫斯科,然後又到處走了一圈,他發現,歐洲經濟依舊乏力。

馬歇爾回到美國後,參照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制定了一份歐洲復興計劃,史稱馬歇爾計劃。按照這份計劃,美國繞過世界銀行開始直接向歐洲提供更多的貸款,這些貸款不僅幫助盟國,同時也幫助德國和日本。

其實,英、法、美國一直都在分析一戰的教訓,他們的共識是:嚴酷的戰爭賠款實際無法實現,最終導致了一戰之後的經濟混亂。所以二戰後的盟國,除把戰爭罪犯推上審判台以外,勝利者並未提出戰爭賠款問題。

之所以這樣做,理由是德國和日本將是美國未來的出口市場。

此時的美國所貪圖的是傳統意義下的出口利益,從後世的眼光看,列強間的貿易爭奪其實都是順差爭奪,通過對歐洲的信貸,消化美國產能的同時,獲取巨額貿易利益。

更重要的是大量美元貸款投向歐洲,培養了歐洲人使用美元的習慣,樹立了美元在整個西方世界無與倫比的地位。美國站到了經濟叢林的食物鏈頂端,只需大量發行貨幣,輸出貸款,美國的商品就可以大規模地出口海外。

伴隨著貿易帶來的超額利潤,華爾街也一掃30年代的暗淡。與之相對,美元發行的執行機構美聯儲紐約分行更是繁忙異常,美元供應量持續大幅增長,而這個增長的背後則是全世界的黃金滾滾流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