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9章 正與歪點子

日本,稻草人村。

懷清研究所的人員正坐在海灘上探討,當年為了掩飾挖掘黃金的動靜,南易曾經在那裏投資建立了一個度假酒店。

從心控小組、金融小組、情報小組等多個小組抽調人員,並對外招聘和從其他機構挖掘人才組成的懷清研究所,主要負責研究全球女性的消費心理,工作性質比較特殊,平時罕少與外部人士接觸,因此很少需要坐班,經常會在外面一邊度假,一邊展開頭腦風暴。

北村純子,早稻田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博士高材生,之前在野村綜合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零售業方面的研究工作。

“各位。”北村純子扶了扶眼鏡,“我認為想要尋找華囯未來零售業會有什麽樣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日本整個宏觀社會和業態變遷背後演變的規律,然後再從具體的企業著手,去看日本零售業態出現一些結構性變革的時間點,將之映射到當下的華囯。

我之所以這麽說,第一,日本面積小、民族單一,消費社會變化步幅相對整齊,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樣本,很容易就可以把脈絡梳理清楚。

第二,華囯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共通性,在社會層面上,華囯的一線大城市和二線中型城市與日本的關東、關西都市圈,在人口密度、城鎮化發展脈絡上非常接近。

整體而言,我估計二十年後,華囯的人口結構會非常接近於當下的日本。

第三,日本的消費零售業師承於美國,七十年代初把美國的便利店業態移植過來,到現在已經隱隱有成為世界第一的趨勢,華囯做為後發展國家,消費零售業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果說研究美國可以看到‘機遇’,那研究日本可以看到‘現實’。

第四,在一個發達經濟體裏出現過的商業模式,拿到一個新興經濟體裏去運用時,就如同穿越到幾十年前,可以按照已有的邏輯重來一遍,我認為消費零售業也是如此。

我把日本從戰後經濟崛起的1954年到當下的1991年,劃分為兩個消費時代。

第一消費時代就是從1954年到1971年,總體來說,這一時期,日本吸收了前三波科技革命成果,社會和企業設備投資空前活躍,消費者全民奔小康。人口從0.9億上升到1億,人均GDP從400美元上升到4000美元,城鎮化發展水平急劇上升,東京的地價也瘋狂上漲。

1975年左右,整個日本社會有將近90%的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這就是日本的一億總中流現象。整個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需求同質化導致消費同質化,消費同質化之後就是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這個時期的代表性消費品就是電視、冰箱、洗衣機,代表性零售業態是百貨和GMS[連鎖、超市、折扣店],主要滿足新中產標準式包裝、一站式購物的消費心理。

我再說第二消費時代,1971年到1991年。

在1980年之前,由於兩次石油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整個日本經濟異常低迷。

與此同時,日本在第一消費時代經歷了一個粗獷擴張時期後,很多企業意識到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低成本、低消耗與高效率的運營是至關重要的,於是開始轉向精細運營,比如柔性制造、工程管理,一些極具性價比的業態慢慢興起。

1980年之後……”

北村純子略作停頓後,心情略低落的說道:“目前來看,這一時期是日本的經濟泡沫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也可以把它們當成一種標志。

比如,奢侈品狂歡、眼看著就要產生的房地產泡沫,如今銀座周邊的地價可以買下美國整個德州,還有這個時期的日本已經出現了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齡化的端倪。

在第一消費時代,同質化消費的現象非常嚴重,消費者熱衷於購買能改善生活水平的昂貴產品,映照到華囯,那裏的消費者也熱衷於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甚至,華囯人結婚的四大件也從手表、自行車、收音機、縫紉機變成彩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

但到了第二消費時代,出現了一些階層分化,消費主題是從量變到質變,整個日本的大市場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用戶畫像——

市場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用戶畫像:

一,注重標簽的差異化,於是潮牌文化從美國傳播過來;

二,注重個人喜好而不是別人的目光,消費不是單純的消費,而是為了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費;

[這種消費方式就是‘創費’,用人話說,凡是為了裝逼而產生的消費就叫創費]

三,開始關注高性價比,堂吉訶德剛成立三年時間,銷售額年年爆炸式增長,就是因為它的突出特點——深夜營業、壓縮陳列、大量POP(賣點廣告)、低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