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復我百年故土(第2/4頁)

同時,張鉊還詔令已經屬於慕容信長管轄的吐谷渾、橫山羌、寧夏黨項諸部的一部分,共計三萬戶二十萬人,隨慕容信長東進。

此外,張鉊還命尚書令馮道,揀選直隸、膠東、湖北、河北四行省漢人健兒兩萬戶,共計十三萬人,也陸續前往遼東駐紮遼東各地,為衛所軍骨幹。

命令都發出去以後,張鉊又想了想,慕容信長雖然是個全才,長於戰爭,治理地方也很有辦法,但畢竟他的這個遼陽郡王幕府中沒什麽人才。

在這之前,雖然有很多失意之人投靠了好大兒,但都是些小魚小蝦而已,必須要為他配一個總覽政務的文臣。

呃,當然也有慕容信長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必須要放一個文臣去約束一下他。

這倒不是張鉊對慕容信長有任何的猜疑,真要猜疑,張鉊根本不會給這麽大的權力。

而是張鉊有一點擔心,擔心慕容信長對馬上準備攻打王氏高麗會有所遲疑。

這王氏高麗怎麽說,也是一個大國,後世資料記載,十二世紀初的時候王氏高麗有人口大約二百三十萬左右。

這還是官府賬面上的,實際人口應該更多,現在距離十二世紀還有差不多一百五六十年,想來百姓人數要少得多,但一百到一百二十萬,應該是有的,不然也不可能和契丹遼國對抗。

慕容信長若因為顧慮王氏高麗人口眾多,朝廷初建武力尚張,而有所遲疑,那麽拖慢的就不僅是東征倭國戰略,還有張鉊讓他占領倭國之後,繼續派船東出尋找美洲的戰略。

因此配一個合適的文臣前去督促,是有必要的。

但是這個人選,一定要合適,既能督促慕容信長,又不至於讓好大兒以為是張鉊對他起了防備之心,還不會以皇帝心腹自居,過多幹涉慕容信長的施政。

想來想去,張鉊發現了一個最合適的人選,那就是剛剛從龜茲回來的曹六郎曹延祿。

曹延祿是曹元忠的嫡長子,慕容信長母親曹三娘子延鼐是他的胞姐,張鉊皇後曹十九娘延禧是他的胞妹。

他還娶了李聖天的長女,張鉊以親妹妹視之的韓國長公主李貞兒。

簡直太合適了!他是慕容信長的親舅舅,同時也是皇後嫡子張賢景的親舅舅,還是張鉊的親妹夫。

這樣關系,既保證了他會對慕容信長愛護有加,慕容信長也不會反感他。

同時他也不會幫著慕容信長造反,因為沒有必要。

於是張鉊立即召見了剛從龜茲回來,還沒逍遙幾天的曹延祿。

作為歷史上第十一代歸義軍節度使,沙州曹氏第五位族長,曹延祿的能力其實並不算很弱。

在歷史上,歸義軍經過曹元忠的裱糊之後,傳到曹延祿手中,已經就積重難返,曹延祿沒能力扭轉乾坤,只能接著裱糊了快三十年。

最後終於支撐不下去了,在內亂中,被很可能帶有大量沙州回鶻血統的侄子曹宗壽逼殺。

這樣的人,讓他去掌握一個搖搖欲墜的政權,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只讓他作為一個冉冉上升王朝的太平宰相,那絕對沒問題。

這從壽命上看的出來,曹延祿被逼殺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

在古代,一個人能活到八十多歲,就是一種了不得的能力。

曹延祿被張鉊召來之後,立刻就驚訝的嘴巴都合不上了,因為既然要讓他去遼陽督促慕容信長,張鉊自然要把計劃跟他說一下。

東征倭國,對於張鉊來說,這是穿越者基操。

對於慕容信長來說,是他與父親張鉊一起要為之奮鬥的大業。

但對於曹延祿來說,連倭國這個名字,他都只有一個波濤起伏的模糊印象,他實在想不到,這兩父子的野心,如此之大。

一時間,曹延祿根本消化不了,但事情緊急,張鉊沒給他什麽思考的機會,直接將幾本唐時關於半島三韓和倭國的資料交給他後,只準他回家休息一晚,立刻就出發去遼東。

……

遼東,沈州,也就是後世的遼寧省沈陽市,此時契丹的政治軍事中心東京並不在沈州,而是沈州以南的遼陽。

已然快到深秋,遼東的氣候正處於非常宜人的階段,沈州城外,金黃色的麥浪隨著微風上下起伏翻飛。

隸屬於慕容信長麾下的左羽林衛一部分,高家範陽軍一部分,張鉊準許他組建的禁軍安東鎮兩個營,共計一萬步騎,正跟在他身後。

將士們早已得了慕容信長的嚴令,命令他們不得踏麥田一步,自錦州向西以來,周軍未濫殺一人,未劫掠一戶百姓,顯示出了可以說絕無僅有的紀律。

但相應的,一路而來的渤海農夫、奚人、契丹牧民,都還是大出血了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