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無價之寶(第2/4頁)

另一邊,文淵閣大學士胡廣則以奉旨出發,抵開封等府,親自巡視災情。

此時的災情,超出了胡廣的預料之外。

或者說……眼下所發生的赤地千裏的情形,卻絕非只是一場大災所導致的。

十室九空,地裏已長不出了糧食,衣衫襤褸的百姓,偶爾出現在道旁,扶老攜幼,路邊偶見屍骨,又有野狗成群結隊來,叼走了什麽,卻又呼嘯而去。

路邊幹枯的樹木,早已成了光杆,竟連樹皮也已不剩下。

許多男子,都赤著身,實是沒有衣穿,或是典當換了糧,或是本身就無衣可穿,他們瘦骨嶙嶙,膚色如老榆皮一般,分明是二三十歲的青壯,行走時卻是蹣跚,猶像五六旬的老人,他們黝黑的肚皮,大多脹起,而手腳卻是幹癟得猶如幹柴,因為未著片褸,胯下的器物,便好像秤砣一般墜著。

一旦見到有官轎,或者騎馬的人來,若在以往,百姓們大多是避過的。

可此時凡是有人煙的地方,胡廣沿途所見,卻是許多人蜂擁而至,他們行動遲緩,很是蹣跚,卻多靠近,伸出手來,在虛空中想要抓握一點什麽。

口裏含糊不清的,似在念叨著什麽公侯萬代,或者長命百歲的稱頌之詞。

以至隨行的護衛,生恐有失,不得不竭力地驅散。

胡廣這才知曉,這是來乞食的。

人到了一定程度,就無所畏懼了,但凡有一丁點可能填肚子的機會,哪怕是即將要掉腦袋,他們也會努力地爭取。

坐在轎中,胡廣沉默了。

眼看著這滿地的瘡痍,四處都是龜裂的土地,烈陽當空,他覺得炎熱,好像這天氣,教自己透不過氣來。

可想到這樣的慘景,卻又令他寢食難安。

至開封的時候,當地的父母官,以及自鄉下來城中躲災的士紳紛紛來迎。

士紳們來府城或者省城躲災,倒不是因為沒有糧吃,而是一旦出了災害,難免會出現亂子,所以他們往往都會選一些忠誠可靠之人,守著自家的糧倉和大宅,自己則帶著女眷,來城中寓居一些日子。

胡廣乃是天下知名的人物,又是大學士,非同一般,所以他的到來,似乎讓人看到了機會。

這開封的知府,行了禮,迎胡廣入城。

詢問了災情的情況,這知府劉進道:“今年的糧已絕收,迄今為止,還未見甘霖。如今府庫中的糧……早就沒了,胡公……眼下要解決的事太多,一是糧食,其二是流民,其三為匪患,除此之外……還有……”

“還有什麽?”

劉進道:“就說前些時日吧,下頭竟有人來報,說是在許多市集裏,竟出現了肉市。”

胡廣聽罷,瞬間裏就明白了什麽,只覺得汗毛豎起,他怒道:“事情怎會壞到這樣的境地?官府難道沒有作為嗎?”

“下官……下官……”

“這諾大一個河南,還有那關中,還有那湖廣……老夫就不信,就一丁點應急的糧都不曾有。”

劉進聽罷,不吭聲。

胡廣沉著臉道:“匪患是怎麽回事?”

“他們……他們搶糧!”

“老夫沿途所過,百姓饑饉至此,他們從何處搶糧?”

“這……這……多是……這些谷倉……”

胡廣道:“谷倉裏有糧,非要教人搶了去吃才肯嗎?”

“胡公息怒,這谷倉裏,也是百姓的糧,不是官府說了算的。”

胡廣冷笑道:“那麽有人搶糧,官府就得去給他們看家護院了?”

劉進做聲不得。

胡廣只覺得又氣又悲,可他也知道現在最重要是解決問題,於是道:“朝廷賑濟的糧,克日可達,想辦法向有糧的人家,先借一些糧吧,府中上下,要設粥棚,總要教人活下去,等到賑濟的糧食抵達,到時自然奉還。”

劉進道:“下官……已經去倡議了。”

“如何?”胡廣道。

“士紳和鄉賢們,都躍躍欲試,都說此乃善政,眼下就該這樣辦……”

胡廣臉色緩和了一些,便道:“此時此刻,需同舟共濟,先度過難關,老夫沿途所過,所見種種,實是慘不堪言,倘若再這般下去,更不知要餓死多少百姓。你我同朝為官,那些為蒼生立命的話,也就不必贅言了,單說盡忠職守,這總要做到。”

劉進道:“胡公放心,只要這災賑了下去,百姓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好過了嗎?”胡廣道:“依老夫看,不見得吧,我之所見,百姓幾無完衣,難道這也是災情造成的?他們所住茅舍,連遮風避雨都做不到,這難道也是災情所致?這災才剛剛多久,還未至年底,糧食就已告罄。若是家中早有些許的余糧,何至這樣的地步?這……莫非也是今日這大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