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趙王有疾(第3/4頁)

看著這諸多綸巾儒衫之人,紛沓而來。

解縉不敢怠慢,聽著他們的慰問之詞,解縉不由得淚水縱橫。

六年了,這六年來,他人在異鄉,萬裏之外,猶如漂泊之浮萍,可以往的一切,卻都埋藏在心底,依舊記得牢固。

如今,終於回到了此地,難免哽咽難言,這曾經熟識的一切早已遠去,可現如今,卻又猛地出現在眼前,疑如夢境。

當夜,帶著萬般觸動,與人細談了一夜。

到了次日,卻不得不出發,繼而往鎮江,再由鎮江入南京城。

他乃長史,也是趙王的使者,自然而然,第一件事,便是去禮部遞交了趙王的奏疏,隨即在禮部候命,隨時聽詔。

不過奏疏遞上去,皇帝卻沒有立即下旨召見。

倒是他在鴻臚寺下榻的時候,來拜望他的人,竟如過江之鯽。

京城之中,經歷了一次陳情之後,百官之中,雖有不少人並沒有牽涉進逆案,卻也不乏有對新政頗有微詞者。

而讀書人,就更不必提了。

幾乎所有人,心裏都籠罩著一股沉重。

解縉的回京,總算讓他們感覺似有了幾分慰藉。

當然,慰藉只是暫時的,誰都知道,陛下已疏遠了解縉。

屬於解縉和解縉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又過了數日,才有旨意來,命解縉至朝議時覲見。

皇帝沒有私自見他,而只是安排在朝議時覲見,因為朝議時是準許各藩國的使節列席的。

由此可見,皇帝對解縉沒有半分的情分,只將他當做是尋常的藩國使臣看待而已。

這一日,百官匯聚。

張安世也早已來了,他入宮最早,先去見了朱棣。

朱棣則是取了楊榮的奏疏給他看,讓他酌情刪改。

張安世只粗粗地看了一遍,便道:“臣回頭,讓長史府那邊再細細的梳理一遍。”

朱棣頷首:“如此甚好。”

張安世這時候卻道:“臣還有一事……”

朱棣道:“盡言。”

張安世道:“長史府書佐於謙,為人穩重,忠實可靠,此番也隨臣入朝覲見。”

郡王的長史府,相當於一整套機構,裏頭的官職大小不一,長史、司馬、主簿、功曹、錄事、兵曹、書佐、門吏等等官職,張安世很久沒有向朱棣舉薦過人才了,現在突然一個區區的書佐,竟是突然提及。

聽到這個名字,朱棣倒是想起了什麽有趣的事情一般,他笑了笑道:“噢,是一個舉人,起初還不肯去你那任職,是你請朕下了旨意,他才不情不願的來的那個?”

張安世臉上有一瞬間的尷尬,而後道:“正是。”

朱棣微笑著道:“也好,你難得欣賞一人,如此盡心舉薦,那就好好的培養吧。此人有什麽長處?”

張安世這才神色自若起來,道:“平日裏,他可為書佐,或為功曹,可若是國家危難的時候,這樣的人,必是扶大廈於將頃,挽狂瀾於既倒之人。”

這個評價,對朱棣而言,實在是過於誇張了,他沒有對此多說什麽,只笑了笑道:“時候不早……該上朝了。”

說罷,朱棣便舉步趕去崇文殿,升座。

百官山呼萬歲。

長史府書佐於謙,則只能站在殿外。

是的,有資格能在殿內的人,其實並不多,絕大多數大臣,只在殿外聽宣,偶爾能從殿中,聽到一些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奏對。

不過他很快,就注意到了一個人。

於謙乃是郡王長史府的書佐,其實理論上,也屬於外臣,當然是與藩王的藩臣們在一起的。

而有一人,很快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甚至於謙見有許多人,都用仰慕的眼神看著此人。

直到有人嘀咕到解縉二字時。

於謙猛地心裏咯噔了一下,而後不由自主地打量起解縉。

要知道,解縉對於絕大多數讀書人而言,絕對屬於偶像一般的存在。

若天下讀書人為無知少男少女,那麽此刻,只怕會有無數人抱著解縉大呼giegie了。

解縉此時的神情很平靜,顯然昨夜沒有睡好,所以此時顯得十分疲憊。

而於謙也是沉穩之人,卻沒有似別人一般,偷偷去瞧解縉,只是一瞥之後,心頭震撼,只覺得不虛此行。

這時,內裏的宦官高呼:“宣趙王府長史覲見。”

此言一出,解縉開始整了整衣冠,而後慨然入殿。

“臣解縉見過陛下,吾皇萬歲。”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落在解縉的身上。

甚至是張安世,也細細地打量著他。這畢竟是老熟人了,往日裏沒有少打交道啊。

朱棣看著解縉,平靜地道:“趙王無恙否?”

“陛下,趙王有疾。”

此言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