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人人有賞(第3/4頁)

朱棣連連點頭:“這麽多年,也只有張卿敢說這樣的話,只是……要征收,只怕不易吧。”

“當然不容易。”張安世坦誠道:“所以臣這些日子,每日坐鎮知府衙門裏,不敢有任何的閃失,其中遭遇的問題,多如牛毛,而且臣並沒有擔任過父母官,對此甚為生疏,有的……也不過是一個思路而已。”

張安世在這裏頓了頓,才又道:“可是靠著這麽一個思路,想要變成實際,卻是比登天還難。好在,這太平府上下的官吏,深明大義,他們得知臣的想法之後,也願竭盡全力協助臣,若非是他們事無巨細的為之效力,只怕……這事難如登天了。其中有同知高祥,夏糧開征的時候,他幾乎日夜都在同知廳,要嘛就是去各縣巡視,幾乎腳不沾地,遇到了問題,不得不親自去處置,每日只能睡兩三個時辰,有時忙的吃飯的功夫都耽誤了。”

“還有李照磨,他主持風紀,也是嘔心瀝血,征稅最難的,就是要讓人服氣,雖改了規矩,可規矩是一條線,倘若公平公正,照著規矩來,雖然許多人不服氣,可見官府一體同仁,卻也說不出話來。怕就怕,有的人征的多,有的人征的少,這便難免會被人詬病,引發爭執。所以,這官吏風紀,乃是重中之重,其中稍有疏漏,或者有官吏偏私,就要出大問題,在征夏糧的過程中,李照磨處置了違規的官吏共計七十四人,不但大大的清除了往年的積弊,剔除了不少害群之馬,而且也大大的保障了征糧的順暢。”

“至於下頭各縣的縣令,亦是極力配合,其中有蕪湖縣令周錦。蕪湖縣有不少的豪族,其中有不少……都和達官貴人們有關,可周縣令不畏強權,對於敢阻攔征糧的,不問對方的身份,都一視同仁去處理……”

“陛下,臣這個人,您是知道的,我這個人又懶又饞,人還年輕,沉不住氣,倘若不是大家夥兒一起幫襯,這樣繁復的差事,怕是辦不成的。”

張安世的話有誇張的成分。

不過朱棣還是動容,因為朱棣很清楚,地方父母官和其他的差事是不一樣的,要管理的事太細了。

而且張安世這個家夥,還是開了一個先河,這等於是,將他自己一人,站立在了整個太平府三縣的對立面。

若是沒有許多人盡心竭力的辦差,隨時處理掉新措施引發的問題,在這短短時間之內,確實不可能完成這一次征收。

可現在看來,征收的工作不但做的很好,而且……好得過了頭,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之外。

這顯然,和太平府上下竭盡全力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於是朱棣道:“你也不必自謙,雖說大家都肯盡力,可能讓這些官吏們盡心竭力,這也是你這知府的本事。”

朱棣定定地看著張安世,卻是滿是嘉許:“若是天下官吏,都如太平府一般,朕還憂愁什麽呢?這太平府乃天下楷模,張卿家與其官吏,更為天下官吏的榜樣啊。”

朱棣顯得很認真,太平府繳納的錢糧太多了,糧食翻了幾倍,而商稅卻有十倍。

倘若當真如此,國庫怎麽可能不充盈?有了這麽多銀子,無論是國計民生,朝廷可以施展的空間,可就太大了。

張安世的這一番操作,就好像為朱棣開了一條新的路子。

“此等敢為天下先的壯舉,讓人大開眼界。”朱棣沉吟著,豪爽地道:“太平府幹的很好,所有人……都要嘉獎。”

朱棣說罷,便立即看向亦失哈:“朕要親書一份旨意,旌表太平府,命人立碑於太平府衙,令萬世傳頌他們的功績。”

亦失哈忙道:“奴婢遵旨。”

朱棣又道:“至於此番立功勞的官吏,也要賞。”

他背著手,來回踱步起來,卻好像是思量著什麽,半響後,便道:“就不必破格升任官職了。”

不升官?

張安世的心頓時就沉了下去,臥槽,累死累活了大半天,難道就是賞錢了事?

況且以陛下賞錢的小氣勁……那就沒啥意思了。

當初,賞賜他也才一萬兩銀子呢,這太平府上下這麽多人,可能最後人手最多也就一個十兩八兩吧。

雖然這筆銀子,對於普通人而言也不算少了,可張安世還是不禁大為失望。

朱棣卻隨之道:“可今歲……太平府的錢糧,位居天下之冠,可見這太平府何等的緊要,朕看……將太平府升格吧。這太平府,與之應天府、順天府等同,知府改為府尹,張安世……你依舊留任,便做這太平府府尹。”

此言一出,原本心頭郁郁不樂的張安世,驚得嘴巴張大,有點合不攏了。

楊榮、胡廣、夏原吉等人,此時也大為驚異,因為這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