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五弊

當然孔貞運雖然脾氣又臭又硬,但也不是傻子。

自然也不會因為張順提出來一個新穎的概念,就會拋卻了自己先前的行為準則,為之出生入死。

果然,這老兒聽了張順之言,不由又問道:“分封建國,周之弊制。柳河東《封建論》論之入骨矣,不知殿下如何看待?”

什麽勞什子《封建論》?張順聽說過,卻沒讀過。

不過好在他自有一番“歪論”:“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自西周以來,諸侯並起,秦秉商鞅之法,設置郡縣吞並六國至今已經二千年矣!”

“此法於我中國,固然為上佳。奈何蠻夷之地,不識聖人之教,不得已為之耳!”

“譬若大明國初之衛所,如今之土司,蓋莫例外!”

原來明朝的衛所制繼而土司制,從某種程度來說,便是東周分封建國的變種。

只是由於時代不同,明代“京畿”實力極為強大,除了極個別土司造反以外,絕大多數衛所、土司大多數頗為老實。

“那……夫萬裏之遙,殿下又準備如何制之?”張順這話一出,果然那孔貞運便不在這個上面糾結,反倒開口問道。

“制之?為何要制之?”張順不由笑道。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貞運笑著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道。

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控制不住各地諸侯,那麽分封制的下場只有一個,養蠱養出來一頭蠱王,然後徹底把你吞進去。

“西周京畿,不過千裏,尚不及諸侯一大國,焉得不敗?”張順便接話道。

“今我中國,不啻萬裏,百姓億兆。若能足食足兵足信,此誠可用制天下也!”

“如何足食足兵足信?”孔貞運聞言,又追問道。

“當今天下之弊者五!”張順岔開五指,忍不住比劃道,“一曰:貧者無立錐。民以食為天,貧者無立錐之地,自然天下大亂。”

“其法有二,一曰損有余,二曰補不足。夫損有余者,取前朝皇室勛貴舊地以安百姓;復補不足者,遼東雖然苦寒,卻也又沃土千裏,可招徠無地農民以耕之,不數哉,皆為良田矣!”

原本遼東地區在明朝開發之下,到明末農業已經極為發達。

結果,在老奴、洪太兩代人的“努力”下,早已經變成千裏荒地、民不聊生的局面。

如今遼東即下,那麽重新移民墾殖,充實遼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至於後世吉林、黑龍江以及蒙東一帶,由於幾乎都是荒地,自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曰:禁海令。自明成祖下西洋以後,前朝多海禁,沿海百姓皆苦之。”

“及朝廷力衰,走私橫行而朝廷不能得其利,此亦前明之弊也。”張順繼續道。

“故而,本王下令開海,由朝廷、坐商、海商三家聯盟,三家分利,以為長久之計,一改明初明成祖一家獨大之弊。”

“好,這個好!”孔貞運聽了張順這話,不由滿意的點了點頭。

畢竟當初明成祖一幹人等拿胡椒、蘇木折俸之事還歷歷在目,讓一幹官僚心有余悸。

如今張順定下了三家分利之策,至少大家的俸祿有保障了不是?

“三曰:重農抑商。”張順又笑道。

“據本王所見,山西之鐵,造而為針,東可行銷朝鮮日本,西可行銷吐魯番以西。其民不耕不稼,亦可生活。”

“杭州、寧波之民,購他處之生絲、絲綢、茶葉等物,繼而出海,獲利亦數倍不止,堪稱富足。”

“前明不以此為利,反而聽之任之,實乃國之大弊。”

“以本王之見,外海既開,那麽內河、內海及驛道皆可開之,以供商人出入。”

“百姓得其利,朝廷得其財。”

“此亦理所當然耳!”孔貞運倒也沒說些什麽,反倒十分信服點了點頭。

原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明末以來,以張慎言為代表的一幹士人已經認識到商業的重要性,開始鼓吹“工商皆本”,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那山東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齊國就以“魚鹽之利”富甲一方。

耳濡目染之下,山東出身的孔貞運對此倒也無甚偏見。

只是他還是皺了皺眉頭,提醒道:“民以食為天,若是天下百姓皆逐利而去,壞了田業,那邊是罪莫大焉!”

如今天災連連,哪怕自他進京以來,陜西、山西等地也不知上報了多少災荒,張對此當然心知肚明。

他聞言便笑道:“夫食不足,故有天災人禍,更兼人多地少之故,此亦前明之弊者四,亦我所謂‘殖民拓業’之本意也!”

“今遼東雖廣,不過我中國一大省。若再往北墾荒,亦不過增添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