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歸途(第2/2頁)

“大王,您只管問,我保證句句屬實!”那人慌不擇言,連忙應道。

“先生家居何處?如何做了這般營生?不知今年生意如何?”張順也不計較他的稱呼,直接開口問道。

“哦,小人乃崇明人氏,自幼以運輸為生。”那人見張順並無惡意,這才穩了穩心神回答道。

“家裏養了三……三兩條沙船,每年趁著信風北上,運輸棉布、絲綢、茶葉、瓷器等物。然後,再趁著信風,運回大豆、糧米、棉花等物。”

“略微掙些辛苦錢,補貼家用。”

“哦?不是說江南乃魚米之鄉嗎?為何還要運回糧食?”張順聞言頗為奇怪。

“魚米之鄉?大王說笑了,這是多少年的黃歷了?”那船主聞言不由笑道,“這些年,江南的布匹暢銷內外,多少人因此發了家,哪裏還有閑田去種稻米?”

“如今北方又遭了災,糧價一日三漲,這才有人肯改種一二。”

“不過大體而言,依舊是入不敷出,難以果腹。”

“哦?”張順聽了船主這話,頓時對明末經濟的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原來由於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糧食多賴山東、河南及湖廣的輸入。

故而,一旦北方農業崩潰,自然也會引發江南經濟的崩潰,這本就是前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而正是這船主的提醒,使得張順突然意識到。

這個時代其實除了對外貿易以外,其實內部貿易也大有可為。

“那……先生為何不走大運河北上?”張順皺了皺眉頭,不由又開口問道。

自從明成祖開通京杭大運河以後,實際上大運河一直充當南北貿易的主要路線。

“大運河?”那船主聞言不由苦笑道,“說句不見外的話,那十步一關,七步一卡,小人這點貨物運到山東,不知耗費幾多,如何比得我海上輕松?”

“更不要說,我這沙船一艘,頂他衛船數艘,甚至數十艘。”

“這一路所耗費時間,又僅用半數,強似在那河中蹉跎。”

“哦?”張順聽到船主這話,頓時若有所思。

其實無論前世,還是這一世,都有改河運為海運的呼聲。

然而,在原本歷史上,河運一直壓過海運,直到清朝鹹豐年間,這才由海運代替了河運。

其中固然有技術進步的原因,自然也少不了“利益集團”阻撓的緣故。

實際上明清兩朝,為了維護這一條南北“大動脈”,直接導致了唐宋時期極為富庶的淮北一帶,即後世所謂的“淮海省”成為了被犧牲的局部。

如果改內河航運為海運,那麽以徐州為核心的平原一帶,又能種多少糧食出來?

想到此處,張順又連忙問起了往來路線,沿途風光習俗,一時間倒也頗為融洽。

然而,就在這一片融洽聲中,張順的心思早已經飛到了天外。

大凡開國之初,一則要完成對舊勢力的清理,二要對將來的發展進行合理的藍圖規劃。

在對舊勢力清理方面,張順雖然做的不太好,但是也在依托義軍的支持下逐步展開。

但是,對為了的規劃,近期他只有一個大致的頭緒。

如今他聽了船主這話,突然靈光一閃,頓時把原來各種零零碎碎的想法串在了一起,徹底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