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抵達

話說那日那宣大總督張鳳翼和大同巡撫葉廷桂商議已定,遂親率大軍南下太原。

這萬余大軍,如今在張順眼中雖不算多,卻依舊是一支難以忽視的力量。

張鳳翼率領這許多宣大軍,一路上也是車水馬龍、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邊際。

明軍如此大的動靜,哪裏隱瞞的住?

故而那宣大總督張鳳翼雖然極力廣布斥候,到處剿殺,李述孔也早探得動向,連忙飛也似的匯報於張順。

張順得到消息以後,不驚反笑,扭頭向孫傳庭道:“如今明軍宣大兩鎮精兵盡出,合當義軍北路軍大舉進擊之時。”

孫傳庭聽了那李述孔送來的消息,也不由展顏一笑,恭維一句道:“這一次舜王真是料事如神,那朱燮元、張鳳翼之輩簡直如同牽線木偶一般,果然前來救援太原。”

“只是這一次,明軍不知究竟來了多少人馬,還請舜王早做打算,盡快調動分布在河東各地兵馬才是。”

原來這大規模調動的軍隊和小規模作戰不同,不僅聲勢浩大,更不易探查人數。

故而李述孔等人雖然探得張鳳翼部動靜,卻並沒有準確探查出張鳳翼所率人數。

曾經擔任過山西巡撫的孫傳庭根據以往認識,推斷這一次張鳳翼所率宣大軍應該在一萬五千之數。

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裏。若是孫傳庭判斷錯了,那就坑了張順一把。

實際上,原本歷史上孫傳庭對以李自成為首的義軍勢力就判斷失誤,以至於釀成大錯。

不過,張順對此倒是不甚在意。

兵法有雲: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以不可攻也。

有備無患,早在義軍到達太原城外開始,張順就一直為這一天做準備,哪裏懼他?

他不由指著面前一片低低矮矮不甚起眼的防禦工事,向孫傳庭笑道:“不是本王自負,就這般營寨,哪怕明軍有十萬大軍圍攻,在糧食耗盡之前,未必能破得!”

“其兵馬究竟是一萬還是兩萬,又有什麽關系呢?”

原來前些日子張順在命人在汾河東岸建立糧倉的同時,也圍繞糧草建立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

這是一個以棱堡的防禦理論為基礎,設計的一整套包含壕溝、擋土墻、瞭望台和小型堡壘的防禦體系。

它不是棱堡,勝似棱堡。

這是一個以西方先進棱堡防禦理念為基礎,以中國傳統堡壘、城壕、城池體系為框架形成的新型防禦系統,故而張順才有這般自信。

那孫傳庭雖然見多識廣,其實卻沒有親眼見過棱堡的厲害,故而信心不像張順那般十足。

不過張順也知道有備無患的道理,如今義軍麾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豈能不留一番後手?

如今張順身邊總共有張大受、魏知友、王忠、張如靖、楊承祖、徐全、盧象晉和申靖邦八營人馬,兩萬六千人馬,按理說是足夠對付太原和宣大之敵了。

不過他還是沉吟了片刻,繼續下令道:“著王升、張鼎和盧象觀三營悄悄前往靈石待命形勢,且不可聲張,使敵人發現了蹤跡。”

孫傳庭見張順布置的密不透風,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道:“如此,太原可得,明軍可破,天下可定,臣無從置喙矣!”

從大同到太原不過四百裏,張鳳翼率領宣大軍一路南下,第五天便破了石嶺關,第七天便抵擋太原城北。

且不說宣大軍在北面安營紮寨的時候,雙方如何較量,且說那張鳳翼抵達太原以後,連忙進了太原城前去拜見晉王和左柱國朱燮元兩人。

如今駐在太原的晉藩藩王乃是二十多歲的朱審烜,被明朝廷當豬恩養這許多年,早就成了廢人,並無什麽本事和能力,那張鳳翼不過以例走個形式而已。

反倒那朱燮元見了張鳳翼,不由欣喜若狂,連忙將他迎進堂內,雙方分定主客坐下,劈頭就問道:“不知張尚書這次帶了多少兵馬,可有攜帶紅夷大炮?”

宣大總督張鳳翼為之愕然,不由開口道:“下官這次前來,共帶領精兵一萬,其實七千皆是本督標營。”

“至於紅夷大炮,過於沉重,不便於快速救援太原城,故而留在了大同、宣府等地。”

“原來張尚書也是大意輕敵!”朱燮元聞言不由扼腕嘆息道,“如今城外‘順賊’就有兩萬之數,又攜帶了不知多少紅夷大炮,火力甚是兇狠。”

“先前我也曾率領萬余大軍,將此賊約莫五六千人圍在汾河沿岸。”

“沒想到賊人非但不退,反而背河列陣,全恃紅夷大炮。我軍兵馬實倍於賊,卻久攻不下,反倒被賊人火炮打死打傷了不知多少。”

“吾恐麾下人馬傷亡過重,不利於太原防守,故而只好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