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一舉三得(第2/2頁)

“而今陜西已歸義軍所得,當發銀糧賑濟。這銀從何來,糧又從何而來?不取於此,既取於彼矣!”

“大明增餉,每畝先後增收三厘五毫至九厘不等,以至於天下百姓困頓。”

“吾思彼作坊每年燒制瓷器千萬件兒,獲利不下數十萬不等,我征有余以補不足,又有何不可也?”

那耀州知州宋企郊聞言一愣,不由看著張順問道:“原本這作坊每月都征收門攤稅,又當如何?而新增賦稅又有何名目?”

“哦?”張順心道,前世不都說大明不收商稅嗎?怎麽還有個門攤稅來著?

“這個門攤稅每月征收多少,又有何名目?”

“這門攤稅耀州一年攏共征收二十多兩,凡臨街攤販、門店一概征收。”宋企郊不由解釋道。

“你這是商稅,我這是工稅!”張順聞言差點笑出聲來,你一年也征不到我的零頭,算什麽稅收?

“凡挖掘山林礦藏、制作物件發賣獲利者,皆以其值征收,故而稱之為工稅。”

“其法視其作坊大小,制作物件多少,按字號一體征收。”

“其所得稅賦暫用來雇傭陜北災民,以工代賑。使其輸瓷器於西安等地,攜米糧而歸,其中一往一返,不勞二力。”

“這……”宋企郊聞言一下子愣住了。

人常說一舉兩得,秦王這是一舉三得啊。

先通過登記注冊耀州窯爐作坊字號,作為納稅基礎。

然後征得賦稅便用來雇傭從延安府等地逃難的災民,把耀州所產瓷器運輸到西安等地銷售,再用銷售所得,購糧返回耀州。

這樣既征收了賦稅,又賑濟了災民,同時還免除了征發勞役輸運糧食之苦。

“好!”耀州知州宋企郊不由撫掌應道,“秦王所思甚是巧妙,宋某拜服矣!”

“若是果能如此,某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為秦王促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