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李世勣的頭腦(第2/2頁)

一路向西而去,入焉耆,過龜茲,直擊西突厥王庭所在的三彌山,隨後再西進碎葉,南下疏勒,跟第一路大軍匯合,再次西進,掃蕩西突厥剩下的疆域。

最後一路得向西北而去,入高昌、破薛延陀,蕩平西突厥西北各地。

前兩路還好,一路上能遇到的敵人都不強,即便是碰上了統葉護的叔父和兒子,我大唐即便是只有三四千人,也能與之一戰。

真正麻煩的是最後一路,而最後一路所要面對的人卻不是西突厥的人,而是從東突厥逃出去的人,也就是阿史那社爾。

目前阿史那社爾已經收復了薛延陀部各部,並且率領著兵馬攻占了契山以北的所有西突厥疆域。

在此期間他還發掘出了數位能力出眾的將校,其中最利害的就是一個叫契苾何力的家夥。

據說就是此人主導的破高昌之戰。

並且以僅僅不到五百人的代價就拿下了高昌全境。

我們要是碰上了他們,至少得打兩場硬仗。

所以最後一路才是最麻煩的一路,我們必須在這一路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以及更多的人力物力。”

還有一點李世勣沒說,那就是精力。

跟突厥不同,西突厥的地域更遼闊,地形也更復雜,不僅有山有溝,有丘有陵,還有兩大片沙漠。

也正是在這兩大片沙漠的加持下,西突厥的疆域才變得比突厥還大。

這樣一來,大唐需要面對的戰線就長了,三路進軍的話,戰線就等了個三。

這對將士們來說雖然是個考驗,但將士們在突厥已經磨練出了一些在草原上作戰的經驗,所以即便是有困難也能克服。

這對後勤輜重運輸來說也是個考驗,雖然大唐的後勤輜重運輸隊伍已經在不斷的加強了,但一下子供應三條戰線上的軍需,並且每條戰線都有上千裏長,以大唐如今的後勤輜重隊伍的運輸力看,根本做不到。

所以大唐必須增加後勤輜重隊伍的數量,削減兵馬的數量,激勵起將士們向死之心,也得讓將士們有一個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增加後勤輜重隊伍的數量,以及削減兵馬的數量,能減輕三路大軍對輜重的需求,激勵起將士們的向死之心,是為了提高將士們的作戰效率,只要將士們攻城略地的速度夠快,擊潰敵人的速度夠快,不給敵人反應和拼死抵抗的機會,將士們就能繳獲到大量的牛羊馬匹,充作軍需。只要將士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拿下西突厥,盡快的結束這場戰事,那大唐所需要付出的也會成倍數的減少,對各種軍需的需求和依賴也不會那麽大。

至於讓將士們有一個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那是最壞的打算。

畢竟,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開始征討西突厥了,就不可能征討一半就離開,必須拿下西突厥全境,將西突厥納入大唐的治下才能終結。

如果將士們不能以一個極快的速度拿下西突厥全境,那就得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所以你想讓他們繼續比下去,一方面是為了讓他們中間一部分人能知恥而後勇,另一方面是為了將他們中間一些不合格的人淘汰出來,然後幫民夫去運輜重?”

李元吉在聽明白了李世勣用兵的策略以後,也猜到了李世勣讓將校們比下去的具體原因。

李世勣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激起將士們的向死之心,提高將士們的作戰效率,還要借此精簡兵馬,讓不適合穿插在敵人中間玩大縱深的兵馬去搞運輸。

這樣一來,精兵就可以集結在一起,小規模的突進,不僅機動性會提高,破壞性也會增加。

畢竟,數萬兵馬和數千兵馬同時去攻打一個地方,數萬兵馬移動起來會很緩慢,打完了這個去打另一個,人家也會及時做出防禦。

數千兵馬就不一樣了,清一色的騎兵的話,速度會很快,在突破了一個地方以後,立馬就能轉戰去另一個地方,根本不會給另一個地方反應的時間,能征討的地方會增加一倍,甚至更多,還能靈活的改變戰術,對輜重的需求也會降低。

剩下的非精兵的將士們去搞運輸,也會降低運輸的壓力,必要的時候還能輔助精兵作戰。

如此一來,這裏就不需要再增兵了,也不需要增加太多的輜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