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諸葛亮:總覺得自己活在華將軍的陰影裏(第2/3頁)

祭文,是蔡邕這個大儒寫的,文采斐然。

不過卻被華雄在上面修改了不少。

主要就是將一些尋常人難懂的此詞句,改成通俗易懂的話。

前來參加祭祀的,除了華雄軍中的不少將士,朝中的一些官員之外,還有大量的平民。

其中有不少,都是家中有親人戰死沙場的。

華雄立在高台之上,聲音低沉,有些悲愴地在那裏誦讀祭文。

“……此番出征,斬殺敵酋,獲大勝而歸,多賴將士用命……

諸君血灑疆場,華雄與諸位親人,必然不會忘記諸君……”

一番誦讀,讀到後來,華雄的聲音變了,有些激昂了起來,並愴然淚下。

“諸君,魂歸來兮!魂歸來兮!”

他出聲高喊,呼喚將士的英靈回家。

隨後,又親自捧起面前的祭品,將其高高舉起。

像是要讓歸來的英靈們食用。

目睹這樣的一幕,受到氣氛感染,在場的很多人,都是忍不住雙目濕潤。

有一些人,更是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此時,天空有著一些陰雲浮現,遮蔽太陽。

起了風,吹動著河邊的柳樹。

眾多的招魂幡,也隨風而動,發出嘩啦啦的聲響。

仿佛眾多征戰而亡的將士英靈,真的在此時回來了一般。

華雄立在高台之上,保持著手捧祭品的姿勢。

如此進行了好一陣之後,他終於將其放下。

站在高台之上,華雄開口又發表了簡短有力量的談講話。

用來加強眾人的戰心,並對戰死的將士們,高度贊揚。

將他們放到了一個極為崇高的位置之上。

做完這些之後,華雄就讓人將祭品給分了。

讓前來的眾人食用。

關中的生活,到了此時,雖然已經好了很多。

眾多百姓家裏面,也都多少有了余糧。

但是,卻還沒有哪家人,敢鋪張浪費。

一般也只有到年底,或者是過一些重要節日之時,才會用白面烙上幾張餅。

或者在黑面外面,裹上一層白面,做一些內黑外白的饅頭出來。

這就已經是極好的吃食了。

結果現在,華雄讓眾人分給他們的祭品,全部是用白面做成的包子。

包子裏面還有餡兒,這當真是無限的美味!

有人悄悄的吃了一口,就覺得無比的好吃,吃的停不下來。

但更多的人,卻忍住沒有吃,而是將分到的包子,放在懷裏,很珍惜的拿回到家,給家中的孩子或者老人吃。

祭祀過後,在場的很多人,都覺得內心之中,像是得到了某種升華一般。

尤其是前來觀禮的那些將士們,更是如此。

他們知道,他們的將軍,從來都不曾忘記過他們這些將士。

戰死之人,不僅僅家人們,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還能夠得到殊榮。

遺留下的孩子,今後也有將軍安排的人來供養。

生活有所保障。

這破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也讓他們更加確信,自己等人,沒有跟錯人!

這樣的人,值得他們賣命!

可以預見,今後華雄倘若再一次的,和其余諸侯發生爭執,其麾下的人,必定還會英勇作戰,不會有任何的退縮。

這就是凝聚力的一種體現……

除了祭祀之外,接下來關中這裏,還有一件大事。

至少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大事。

這件大事,便是華大將軍有了兒子,將要為兒子舉行宴席。

原本是滿月宴的,只不過華雄回來之時,兒子就已經過了滿月。

而回來之後,又接著為祭祀之事進行忙碌。

所以華雄,就將此事給推後不少。

李儒,蔡邕,許褚,郭嘉,荀攸等眾多的人,都提議,這一次一定要大辦。

風風光光的辦上一場。

因為,這意義不一樣。

是華雄有了後!

必須要大辦,昭告天下。

華雄卻沒有接受眾人的建議,只是小規模的辦了一下。

“我華雄有後,也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

又不是別人家沒有生過孩子。

只小範圍的舉辦一下就行。

前面剛祭祀了將士,後面就開始大擺宴席,如此不好。

而且,之前祭祀將士,是為了國事,現在卻是我華雄的私事。

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不能夠因為我華雄的私事,就鋪張浪費,大規模的勞民傷財。

這是不成的。

眼前對外作戰,確實勝利了,但是我們接下來所要面對的,可是老天。

是大旱。

需要我們用心去面對。

這是一場極大的考驗。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多留一些物資,用今後的大旱之時吧。”

聽到華雄如此說,眾人便也不好再相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