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大混戰

康熙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帝王,他年幼登基,雖然幫扶者甚多,但是這些人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他們根本也沒有當過皇帝,所以康熙在做皇帝這件上。全靠自學加上經驗積累。

做了四十幾年皇帝的康熙已經是個很成熟的帝王了,他對於朝堂構建有著自己的想法。

宋代以後,官僚體系的逐漸成熟讓君主和儲君之間的矛盾逐漸消弭,皇帝非極端時刻是不會廢太子的。

在康熙看來,他一方面要保證日後太子登基之後能夠順利親政,避免出現宗室親王越位(多爾袞)、亂臣賊子擅權(鰲拜),所以為太子配置了以赫舍裏氏為核心的東宮班底。

另一方面又要防備著太子的勢力不至於失控到威脅自己的安全,所以不得不設置其他勢力來制衡太子的勢力,以維護中央朝堂的穩定。

而夾雜在其中的就是父子親情,太子畢竟是年之時由康熙親自養育長大的,感情自然不同於普通皇子。

康熙心裏有一把尺子,矛盾分為兩種,一種是內部矛盾,另一種則是必須分出個你死我活的爭鬥。

只有太子不考慮造反或者弑君,那麽他就會永遠維護太子地位,但是一旦太子壓到了這條分界線上,瞬間就會變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而其余皇子呢,只要他們在不推翻太子的前提下,做什麽都是可以的,不論是為自己謀取利益,亦或者是站在太子那邊謀取今後的爵位,都無關緊要。

但是一旦有皇子推翻太子,在大清如今的政治體制軍事體制的情況下,這個推翻太子的皇子絕對沒有力量在推翻太子的同時殺掉康熙,而只要這個妄圖掀桌子的皇子膽敢出現,那麽康熙直接可以把他踢出局。

具體可以參考唐太宗時期的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

雖然康熙是個接近成熟的帝王,可是太子不是帝王,他看不到皇阿瑪竟然是如此想的。

太子的心裏也有一道警戒線,只要兄弟們不試圖把他變成廢太子,那麽一切的爭鬥,在他上位之後都是可以原諒的,朝堂本就是瞬息萬變,不能用一時的做派評判一輩子。

太子這個位置就是他的生命,沒了太子的位置,不僅是他的生命,更是他家眷的性命。

當你的命脈掌握在一人的手上的時,你怎麽敢奢望他是個有底線的呢,你怎麽敢以為他不會因為一念之間廢除你呢,就憑你覺得他是個看重大局的皇帝?

太子並不信任皇阿瑪,他更信任自己。

而作為那個被選出來作為制衡勢力的大阿哥胤禔,他能想到他要是推翻太子,皇阿瑪就會送他出局嗎?

當然想不到,胤禔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皇阿瑪最為看重的長子,老二若是下去了,那就這太子之位非他莫屬,如果不是看好他,那麽皇阿瑪為什麽要給他如此的恩寵呢?

在索額圖自盡之後,曾經構建的大好局面被打破,太子雖然在民間支持者眾多,但是在朝堂上,他卻被拉到和胤禔同樣爭鬥的位置。

曾經的索額圖確實是個渣滓,但是有有他沖鋒在前,加上他還是個囂張跋扈的人,他一人對陣大阿哥和明珠不成問題,太子就能高高在上保持一個與眾不同的地位。

可是如今太子這邊沒有能夠直接對上胤禔的人,他只能是親身上陣,倒是顯得胤禔的地位水漲船高。

胤禟雖然上次同太子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但是並不願意站在太子那邊。

開什麽玩笑,山東道的事情合該是太子感謝他們夫妻才是,他們倆事情做的最多,名聲拿的最少,這是太子欠他一次,他堂堂郡王那裏想不開去給太子做馬前卒。

太子自然也明白這個弟弟的想法,和和氣氣處著,並不把人拽進來。

跳進這攤渾水的人越多,對他越不利,像胤禟這樣試圖做壁上觀的,已經算是個好弟弟了。

太子從來未與人講過的一件事,那便是比起老大,他其實更討厭老八胤禩。

畢竟老大還能說是被皇阿瑪捧上去的,可是老八卻是自己選擇了靠近老大疏遠於他,實打實擺明車馬,便叫人不得不厭惡。如果說老大胤禔身上存在著皇阿瑪的意志所以如此行事。

可是老八呢,他是自己選擇了站在太子的對立面,太子自然十分厭惡。

不過這個想法在今日之後就有一個人知道了,太子神情似是厭惡又似乎是只是簡單平靜的問道:“十三,你以為呢?”

兩人說的正是最近一樁案子,不過是簡單的貪汙案,胤祥沾手之後迅速理清,但是誰成想此人竟然是曾經明珠的黨羽,怎麽看都應當是老大的人,但是出面撈人的卻是老八胤禩。

胤祥打從額娘去世之後為了尋求庇護也是為了保護兩個妹妹,便跟著太子做事。

兄弟兩個年歲差的大,平日裏也少有交集,哪裏有什麽兄弟感情,但是太子卻是足夠仁義,不僅庇護著胤祥兩個妹妹,叫太子妃時時關照,更是包攬了胤祥所有可能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