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

蚊帳還是燒破了!

貞觀後來拿她外婆小鏡台的紅緞圓布補,拇指般大的紅貢緞,是老人家事先鉸好放著,若有頭暉、患疼,將它攤藥膏,貼雙邊發鬢。

這一來大人有證為據,直以為她是認真功課呢!除了心上歡喜,不免也要勸她身體重要,以後再來時,總不忘用舊日歷紙包四、五錢切片的高麗參帶來。

如此半個月下來,貞觀因為常有忘記的時候,正經也沒含它多少;參片她用個小玻璃罐裝,一直到罐仔已滿,送參的事仍未停止。

貞觀想道:再這樣積下去,有一天真可以開參行,做店賣藥了。

才想到開參行,只見銀城新婚的妻子走進來,貞觀不消細看,也知道又是送參的。

然而這次不同的是,隨著她人的出現,貞觀同時聞到了一股奇香。

“阿嫂,人參給阿嬤吃吧!我這裏還這麽多!”

新娘子笑道:“我不敢拿回去,阿姑還是收下來好,不然老人家不放心,又要走一趟;若說前次的還剩存,更是要生氣了!”

貞觀說不過人家,只得收了;一面又問:“另外這一包是……?”

“阿姑猜猜看!”

貞觀吸吸鼻子,一時卻又說不出什麽來。

“是新娘子灑香水?”

“亂講!”

貞觀只覺這香已浸漬了整個伸手仔,應該是很熟的一個名稱,照說不必再想,即可脫口叫出的!

新娘子見她難住了,竟欲伸手去解開結。

貞觀將伊拉住道:“不用看,這香味明明我知曉,是從小聞到大的!”

她同時在心裏盤算著幾個名字:沉香,不像,檀香,不盡是,麝香,也都不全是……

她難道會有藏香不成?

姑嫂兩人相視而笑,貞觀最後只得說:“到底是什麽?簡直急死人!”

新娘子只有揭謎底了,貞觀見她將打疊好的一個紅色小包裹,按著順序解開,裏面是——暗香色的一堆粉末,用水紅玻璃紙包著。

貞觀不能認,失聲嘆道:“這是什麽?”

新娘子笑道:“是槐根末,混著各樣香料,包——”

不等伊說完,貞觀已接下道:“包馨香用的!原來端午節到了!”

大概連她的外祖母都不能清楚說出:這項風俗習慣在民間已經沿襲下來多久了,貞觀甚至想:極可能高祖太爺公幾百年前自閩南移遷來時,就這樣了。

她是從六歲懂事起,每年到五月吃粽子前一天,即四處先去打聽:那處左鄰右舍,親戚同族,誰家有新娶過門的媳婦,探知道了,便飛著兩只小腳,跑去跟人家“討馨香”;新娘子會捧著漆盒出來,笑嘻嘻的把一只只縫成猴仔,老虎,茄子,金瓜,閹雞等形狀的馨香,按人等分。

小時候,為了比誰討的馨香較多,貞觀常常是一家討完又去一家,身上結彩得叮叮咚咚,有鈕扣掛得沒鈕扣,一直到國小四年級,因為男生會笑她們,才不敢掛了,但還是照舊找新娘討馨香,只差的藏放在書包或口袋裏……

五、六年集下來,那一堆的端陽香袋,後來竟也是丟的丟,散的散,不知弄到哪個角落了;如今貞觀只還留著一只黃老虎,一只紫茄仔:老虎才龍眼般大,用黃色府綢布紮做的,背面和腳的四處,各以墨筆劃出斑紋;尤其雙眼如點漆,還是只聰明老虎呢!

這樣一只聰明老虎,還差些給銀城他們偷去;是連男生看了都會愛,它通身上下的那種活意,也就只有看過了才能說。

茄子則是紫貢緞縫的;光說選這布料的心思,就好斷定做的人有多靈巧。茄仔因為本身皮發亮光,普通紫顏色的布,還不能全像,不夠傳神,再看頂上的綠蒂,簡直就是菜園裏新摘的……

她特別珍惜的這一紫一黃,一向就收在母親那只楠木箱籠裏,這香味真的是從小聞到大的——貞觀這一轉思,遂又問新娘道:“阿嫂準備自己做馨香嗎?要縫多少個呢?”

新娘子在過門後的第一個端午節,要親自做好馨香,分送鄰居小孩的禮俗,到她祖母的那個時代,似乎還很認真的執守著。往後到她母親、姨妗那一輩,勉強還能撐住。然而這幾年來,不知是年輕新娘子的女紅、手藝差了,還是真的沒空閑,竟然逐年改了;不是娘家的母姊、兄嫂做好送來,就是新娘自己花點錢,請幾個針線好的阿婆代做——因此,當貞觀聽新表嫂說準備親手做二百個馨香時,整個人一下感覺新鮮、驚奇起來。

從前,她每聽阿嬤、嬸婆,甚至自己母親自誇當年自己初做新娘,新縫紮的馨香,有多工整,美妙時,居然出過這樣的應話:“怎麽就不分一個給我?”

大人們笑她:“阿貞觀,那時你在哪裏呢?”

她道是:“我就算不在,你們不會選一個好看的留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