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張大夫

住在城外的老百姓, 大多沒聽過苟縣令的故事,張臭錢被抓這事,他們也感觸不深, 最多就是高興肥料的價格降了。

但住在城裏的老百姓不一樣。

縣城識字的人多,他們中有很多人願意給人念故事, 所以苟縣令的故事,大家基本上都聽過。

此外, 他們以前就算沒有被張臭錢的人欺壓過, 也害怕張臭錢那些三教九流的手下。

苟縣令鏟除了張臭錢,他們都特別高興!

現在要是有人在他們面前說苟縣令的壞話, 絕對會被他們打。

張知府聽口音就是外地人, 他

們在他面前,更是只會說苟縣令的好話。

端面條的老太太就高興的說道:“這位老先生, 咱們是交好運啦,遇上了苟縣令。”

張知府在來崇城縣之前,以為崇城縣的百姓,會對苟縣令怨聲載道。

結果……大家都在誇?

看了自己的棋友一眼,張知府又問:“聽說苟縣令在修新碼頭?”

面館裏的人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對, 我們縣要修新碼頭了!”

“我早就覺得原來的碼頭又小又擠了,有個新碼頭就好了!”

“縣令大人太為我們考慮了!”

……

張知府莫名其妙, 不是說苟縣令勞民傷財征了一大群民夫建碼頭嗎?怎麽這些百姓對這件事一點不排斥,還一副很高興的樣子?

思索片刻,張知府想到了一個可能。

被征去的民夫多是鄉下窮苦百姓, 跟這些縣城的, 能下面館的壓根就是兩類人, 所以這些人無法對民夫感同身受。

不管怎麽樣,他都要去碼頭那邊看看才行。

這麽想著, 張知府問自己的棋友:“博瀚,苟縣令建碼頭的事情,你是從何處得知的?”

張知府的棋友,也就是孫舉人的好友,姓王,字博瀚。

王博瀚也是個舉人,他考上舉人之後曾進京趕考,但考了兩次都沒考中進士,也就不去考了,每日下棋撫琴,閑散度日。

王家在禾興府有著不少家業,養得起他。

他跟孫舉人曾是同窗,關系也就不錯,而崇城縣的事情,孫舉人曾跟他提起。

他雖然知道,孫舉人讓他在張知府面前說苟縣令的壞話是不懷好意的……但孫舉人是他好友,他不得不提一下。

不過提是提了,但他並不打算為孫舉人去得罪張知府。

王博瀚道:“大人,我與崇城縣孫舉人是同窗,他在寫給我的信中提及此事,我才跟您說了說,具體情況,我並不知曉。”

“原來如此……我們去城外看看吧。”張知府道。

張知府吃過面條,就讓那送他們來此地的船夫搖著船,送他們去城外建碼頭的地方。

崇城縣大約有十萬人,這次征民夫,征來了數千人。

除此之外,城內的一些商戶在知道這邊要建碼頭之後,就設法買了周圍的地,來這邊蓋商鋪蓋房子。

這一塊區域,如今竟是聚攏了上萬人!

這麽多人要吃喝拉撒,各種建材還要運來……這邊的碼頭還沒建起來,但來來往往的船卻有不少。

張知府和王博瀚來到這裏,就看到了這裏熱鬧非凡的場景。

遠遠瞧見有那麽多人在幹活,張知府微微皺眉——苟縣令竟然征了這麽多民夫?

小船停在河邊,張知府從船上下來,就有一個義官上來問:“你是張大夫嗎?”

張知府愣了愣才道:“我是大夫,可是有人出了問題?”張知府當初被流放北地,每日都跟百姓一起勞作,北地要什麽沒什麽,老百姓得了病無處醫治只能熬著……張知府心中不忍,就開始學醫術。

他本就看過一些醫書,又拜了個老師,再加上流放之地多的是病人給他練手,倒也有了一手不錯的醫術。

“那倒是沒有,不過我估摸著你快來了,就在這邊等著。”那義官道。

他們縣城有兩個醫館,之前那些天,這兩個醫館都有人來義診。

但這兩天,回春堂的大夫要嫁女兒,就不過來了,不過昨兒個回春堂那邊來了個人,告訴他們說回春堂那位大夫有個師兄知道了義診的事情,想來幫忙。

回春堂那位大夫的師兄姓張,住在省城,從省城過來的話,現在也該到了,這個義官就在碼頭這邊等著。據說張大夫頭發花白六十來歲……張知府一出現,他就找過來了。

張知府知道這位義官是認錯了人,但聽到有人找大夫,他便有些擔心,急著去看看病人。

更何況,這其實是一個探聽裏面情況的機會……張知府道:“快帶我去看病人。”

“在那邊。”這義官立刻領著張知府往前走。

張知府一邊跟著義官往前走,一邊琢磨病人的情況,在這裏出事的,多半是幹活過程中發生了意外……

正想著,張知府就見那義官在一個掛著“回春堂義診”牌子的草棚前,對張知府道:“張大夫,你那師弟的東西都還留著,你盡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