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東之地(第3/4頁)

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極派遣索海、薩穆爾喀、穆成格等將領率3000余人分兵數路往征不肯臣服的索倫部落。

清軍在開戰初期稍微受挫,但隨後就憑借武器裝備和組織上的優勢大占上風。清軍沿著黑龍江往上遊進擊,一直追到一個叫奇洛台的地方(今俄羅斯赤塔附近),最終將叛亂首領及其余部拿獲。

這一戰可視為入關前清王朝對黑龍江流域征服行動的高潮。此役俘虜、屠殺參與叛亂的索倫部各氏族男女老幼萬余眾、牲畜千余頭(匹)、珍貴毛皮五千多捆。

依照慣例,這些俘虜的人丁大多數都被南遷到盛京附近,編入八旗的“牛錄”中以補充人力。其他索倫人也被遷離原居地以防他們再聚眾生事,唯獨作為“納稅模範”和“皇親國戚”的達斡爾人獲準留居舊地。

縱觀我大清太祖、太宗兩朝用兵黑龍江,目的也僅在於獲取該地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充實自己,並不是為了將之“納入版籍”。故而,清朝也沒有在黑龍江地區通過設置行政區劃或者留駐軍隊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直接統治,而是僅僅滿足於當地土著的“臣服”。

而今日北明江東承宣布政使司卻在齊國民政顧問的指導和幫助下,不僅以移民為主,建立若幹府縣村屯等政府機構,還將躲在山林裏的野人土著統統給予編戶齊民,納入治下,成為北明正式的轄下之民。

所有的部落土著但有不服王化,意圖遊離於北明地方官府管轄之外的,無不遭到軍隊的強力彈壓,青壯勞力被充入礦場,淪為苦力,婦人被發配至苦葉島於戍守移民為妻,孩童少年被強制送至學堂,習漢語,書漢文,行漢俗。

江東作為唯一與秦國領土接壤的地方,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北明除了在該地修建大量的堅固堡寨,還駐紮了近四千余軍隊。

不過,近年來,秦國的注意力始終被西北和北方的韃虜所吸引,並沒有在遼東地區主動與北明生隙。而且,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秦國遼東總督衙門甚至還在盡力約束地方軍民勿要擅起邊釁。

朝鮮一戰,強悍的北明軍隊著實給秦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論是軍陣嚴密、號令如一的火槍部隊,還是翻山越嶺如履平地的藩軍,戰鬥力相當驚人,使得秦軍空有數量優勢,而始終不能奈何其半分,只能在朝鮮和遼東草草劃分彼此疆界,各守一邊。

因而,一眾鎮州商人乘坐一艘兩百噸的槳帆船抵達撫平堡時,一路上倒也順利,沒有遇到攔路搶劫的江匪路霸。

就在他們準備雇傭當地馱馬隊繼續南下前往鎮州時,一隊北明官兵護送著三名齊國參謀軍官也剛好抵達此地,與他們撞個正著。得知他們這些商人來自勃利城後,幾名齊國軍官便上前詢問有關渤海國的消息。

“一個月前,渤海國軍隊在羅刹人所據的伊爾庫茨克城遭遇一場大敗。”胡寶仁非常客氣地向幾名齊國軍官說及在勃利城聽來的消息,“聽說,渤海國軍隊損失了八百多人,連都統級別的將領都折了兩個,攜帶的十數門火炮也都盡數丟給了羅刹人。”

“那渤海國的軍隊是不是也都撤回到了中京?”

“確實如此。”胡寶仁點點頭,說道:“渤海國軍隊經此大敗,將去年奪取的信安堡直接放棄,一路退回了中京城。”

“呵呵……”一名齊國軍官輕笑幾聲,搖頭說道:“好嘛,這渤海國相當於將去年所獲得的一切成果盡數丟棄。不僅損兵折將,還拋棄大量軍械物資,這不白白便宜了羅刹人!”

“那可不!”另一名齊國軍官冷笑一聲,“伊爾庫茨克一戰,損失官兵近千,足以讓渤海國傷筋動骨了。他們今年之內,怕是難以繼續往西推進了。”

“再過兩個月,河水就要上凍了,即使想給他們再輸送一些軍械物資,恐怕也是難以運過去了。”

“唉,這嶺北的交通,著實讓人蛋疼。滿打滿算,一年最多只有四五個月的水路運輸時間。這但凡出個意外,這身處嶺北內陸的渤海國只能坐蠟了!”

“哎,你們說,這要是從鎮州修一條鐵路,經勃利城,一路通往北海,豈不是就能徹底掌控廣袤的嶺北地區。”

“修鐵路?別逗了!”一名齊國軍官笑了,“就鎮州、勃利,以及北海一帶,統共也沒幾個人。誰家出錢來修?即使修好了,肯定也要虧到姥姥家去!”

“說的也是。就算要修鐵路,那也得從雲州修起。我聽說,大明朝廷好像正在與我齊國駐長寧公使協商,準備修一條鐵路,從長寧通往我們齊國的清遠城(今日本北海道函館市)。”

“……”

幾個鎮州的皮毛商人,聽著那三名齊國軍官嘴裏熱切地討論著鐵路,臉上不由露出茫然而無措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