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向太平洋進發(第2/3頁)

如今,幕府與齊國大戰一場,實力遭到嚴重打擊,威信也開始隨之開始動搖,國內諸多強藩更是蠢蠢欲動,作為有點“想法”的仙台藩,自然也要為將來謀算一番。

因而,伊達氏不僅暗地裏與齊國進行貿易,甚至還跟北邊的明國展開積極的交往,以增加藩內的貿易機會,獲得必要的商業利益。

但此次駛入多賀的三艘齊國船只,卻並不是前來貿易的,僅僅是路過該地,為接下來一段漫長的太平洋旅途,做最後一次物資補給。

大量的稻米、家禽、牲畜,被逐一吊裝上船,數十名被招募的流浪武士,也被塞入擁擠的船艙。

在短暫停靠兩日後,三艘遠洋大船依次駛出港灣,幾只粗大的煙囪,吐出滾滾濃煙,在眾多當地居民的注視下,朝北方迤邐而去。

這三艘機帆船隸屬於齊國琉球艦隊轄下,主要承擔著近幾年才開辟的太平洋航線上的往返運輸任務。因為是蒸汽風帆船,自然需要裝載大量的煤炭於船艙之中,故而,相較於純風帆艦船,其運輸量大大受限。

另外,機帆船的底艙的環境也較為惡劣,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聲,煙氣繚繞的蒸汽,刺鼻嗆人的煤灰味,以及燥熱的空間,都會使得臨近艙室的乘客體驗感極差。

但是,這些種種問題,在該船最具無可比擬的優勢情況下——超過普通帆船的速度和無風狀況下的機動性,統統都是次要的。機帆船已經問世十余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完善,在航海領域裏,越來越受各方人士的喜愛。

無風帶、逆風、逆流、速度……等各種海上限制性條件,在蒸汽船的面前,均能一一克服,除了海況極為惡劣的情況外,它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不受任何限制,航行於無盡的海洋之中。

當然,這裏必須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儲備足夠的煤炭。

為此,齊國早在十年前,便開始在各個航線節點或者重要港口,建設煤炭補給站,為將來機帆船的大規模應用,創造必要條件。

而此次深入太平洋前往威夷島(夏威夷群島)和美洲西海岸的三艘機帆船中,就有一艘補給船,裝載了近五百噸煤炭,除了支撐三艘艦船的返航所需外,還會在威夷島卸下部分煤炭,作為儲備之用。

1月25日,船隊北上行駛至北緯42度左右,然後調整航向,借助北太平洋黑潮(北太平洋暖流),鼓足所有風帆,向東急速行駛。

船隊行駛的航線正是當年西班牙大帆船貿易時開辟的最為成熟的一條航線。彼時,西班牙人每年6月乘西南季風自馬尼拉啟航北上,至北緯45°~42°水域,然後順北太平洋上的“黑潮”東行,抵達阿卡普爾科港,行程萬余海裏,歷時數月。

而回程,系順洋流直航,僅需3個多月。大帆船載重量一般為300-500噸,去程把大明、印度、波斯、日本等國的絲綢、瓷器、漆器、棉布、象牙、地毯、茶葉等商品以及菲律賓的織繡、珍珠、木雕等,從馬尼拉運送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銷售於墨西哥及西屬美洲各地,並轉銷西班牙本土。回程主要載運西班牙銀元、銅、可可等。

後來,隨著鄭氏、衛國及齊國三家瓜分了整個呂宋群島後,西班牙人的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便暫時中斷了。

之所以說是中斷,而不是終止,蓋因,鄭氏在十年前,利用大量俘虜的西班牙人,試著又重新開啟了跨太平洋貿易。在西班牙水手的協助和指引下,兩艘商船遠航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受到了當地西班牙人的熱切回應,並換得大量的金銀。

此後,鄭氏便對這條商路大加重視,與新西班牙總督區(即西屬墨西哥)的商人們密切合作,每年都會各自組織一兩艘商船,行駛到對方領地,交換彼此所需商品,貿易額高達一百多萬比索(1兩白銀約等於1.3-1.4比索)。

對於鄭氏主導的跨太平洋貿易,呂宋群島上的齊國商人和衛國商人未嘗沒有眼紅,也曾試圖想插一腳。但鑒於人家與墨西哥的西班牙商人關系維護得極好,再加之,對方將這條寶貴的貿易航線進行了嚴格的保密,以及西班牙王室和西屬地方殖民當局的限制和管制,而一直未能得逞。

至於西班牙人會不會因為呂宋被鄭氏奪走,而忌恨於對方,從而不予鄭氏貿易,那是根本不存在的。遙遠的菲律賓丟了也就丟了,最終失去臉面和尊嚴的,不過是西班牙王室而已。

而西屬美洲的商人們從跨太平洋貿易中可以輕松地獲取大量難得的東方商品,繼而兜售給廣大的美洲領地,甚至還遠銷西班牙本土,一個個賺的盆滿缽滿,這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