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文明和野蠻(第2/3頁)

我大清自然是武德充沛,軍隊百萬之眾,八旗鐵騎更是戰無不勝。至於這些夷人所提到的各類物產,我大清可能、或許、大概都能生產,並且質優量大,價格優惠,欲購從速!

可是,後來不知為何,這些夷人突然又對他沒了熱情,十天半月,連個小蝦米都不來關注他了。這讓他好生一陣失望,難道他們是嫌距離遠,商品不夠好,不想來我大清貿易?或者,是懼了那齊國,怕被人家給攔在海上,禁止到我大清沿海地界做買賣?

郁悶之余,梁雲安便走出破舊的小屋,在荷蘭人街區溜溜達達,以舒解郁悶的心情。後來,見沒有什麽危險,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逐步來到更為熱鬧的明人街區閑逛。

雖然南方漢洲大陸齊國的快速崛起,卻絲毫沒有影響巴達維亞作為該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貿易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整個城區人口規模已達十萬人左右,其中明人數量更是達兩萬余,成為僅次於土著人口的第二大城市居民。

可能正因為漢洲齊國的興起,再加上其宣稱是南洋所有明人的保護者,因而,巴達維亞的明人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再是此前那種二等公民身份,儼然成為與東印度公司殖民勢力分庭抗禮的地方勢力。並且,此地的明人治權還歸屬荷蘭人和齊國雙重管理,任何刑事審判,或者糾紛爭執的解決,必須要在齊國駐巴達維亞民政代表的監督下,方能予以判決和執行。

不過,齊國政府對巴達維亞的內政幹涉,還是比較克制,除了對明人進行必要的保護外,對荷蘭人的其他各項事務,基本上抱著旁觀的態度,這多少打消了荷蘭人的疑懼心理。

梁雲安行走於巴達維亞街道上,非常驚訝地發現,由於自己一頭的短發和明顯的漢洲服飾,使得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收到不少路過行人略顯敬畏的眼神,以及稍顯熱情的招呼。

他姥姥的!當年我大清強制剃發易服,就在關內激起無數百姓反抗,殺的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方才樹立我大清的威勢。這齊國境內並無強制要求民眾剃發易服,卻有近半新進移民抵達漢洲不到兩年時間便會主動附從,多半是想獲得這種在外高高在上的感覺吧。

嗯,這一點,我大清需得好生學習,要讓轄下百姓感恩,而不是畏威。

這一日,他在一家熱鬧的茶鋪中,獲知一個讓他極為興奮的消息。五月至七月間,那偽明秦王孫可望,試圖在我大清順治爺駕崩之際,趁火打劫。動員了十數萬兵馬,從江淮和湖廣地區,向我大清境內發起了洶湧攻勢。但在輔政大臣鰲拜和蘇克薩哈的英明領導下,分別在徐州和武漢,大敗偽明,斬首數千,逐退了偽明的大舉進攻。

不過,梁雲安卻是對偽明的輕微損失報以深深的懷疑,以我大清八旗的戰力,偽明怎麽可能才損失數千人,恐怕是少說了個“萬”吧。

“此乃我明人之恥呀!”一名四十許的大明商人憤憤地拍了一下桌子,“十余萬大軍,千裏防線同時發起進攻,竟然未有寸進,反而喪師失地,被清虜反殺,丟棄十余城。徒讓清虜氣焰陡升,笑我明人軍力孱弱不堪。”

“聽說,秦王殿下臨時發起的這次北伐,掣肘不少。”另一名大明商人面帶憂色地說道:“本來說好的,江浙的明軍和鄭芝龍的水軍從旁策應,以吸引清虜兵力。可大軍北攻之時,這兩路明軍卻都選擇按兵不動,以至於清虜可以集中江淮各地防軍於徐州,硬撼北伐大軍的進攻。更不要說,遠在耽羅島和雲州(今日本北海道)的永王殿下,更是未派一兵一卒威脅清虜遼東和天津、山東之地,使得清虜未有任何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應對我大明北伐之師。”

“聽說,近些年來,秦王殿下的種種舉政措施,多少有些得罪了國中鄉紳和仕林的利益。再加上秦王有意對江浙、福建和潮州等地方勢力行削藩之舉,故而,才會使得這些地方鎮軍對北伐之事故意消極應對。”

“所以呀,你們大明自己內部都不團結,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如何能將清虜趕出關外,進而統一神州。”一名來自漢洲的商人嘆息地說道:“話說,那清虜從關外攻來,甲兵和婦孺統統算上,也不過二三十萬之數。卻能讓這個野蠻落後的漁獵部落攻占我神州大陸,屠戮和淩辱大明百姓數千萬。若非我齊國傾力相助,大明怕是早被這韃子給徹底屠滅了。”

“這個……,這個……若是從歷史大勢上來看,並無顯太多荒誕。”幾個來自大明的商人臉上有些掛不住,強辯道:“這位兄台,需知在我華夏數千年歷史當中,大國被來自北方野蠻韃虜滅亡,不在少數。晉有五胡之亂,前宋亦有金蒙之恥。所以,這建奴趁著大明天災虛弱和流賊內亂之際而漁翁得利,以至攻入關內,幾欲滅我大明,也可算有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