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糧食和人口(第3/3頁)

蕪菁又名蔓菁,俗稱大頭菜。大頭菜也是一種大眾菜,產量高、品質優,荒年災年的時候可以代替糧食,活人無數。但是明代以前,大頭菜只能在北方生存,若在南方種植,大頭就變成小頭。

原大明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經過不斷的耕作試驗,選育良種,適應時令,改進栽培技術,終於成功讓蕪菁一路向南,在南方,小頭終於長成大頭,從此被人稱為大頭菜。

他所著《農政全書》中的《蕪菁疏》就有詳細說明。

此前十余年,漢洲本土可謂風調雨順,無數的荒地經過數年的墾殖和積肥改良,所產糧食逐年提升,畝產雖然比不得大明數千年耕耘後的熟地,但憑借著廣種薄收,還是讓逐漸增多的漢洲民眾不虞溫飽。

因而,分得了土地的農戶因為人力所限,往往會有三成以上的農田處於休耕狀態。

但去年延續到目前的大範圍旱災,驟然讓漢洲上下所有民眾產生了恐慌的心理,擔心大明那般持續十數年的各種災情在漢洲大陸上演。因而,各級政府在增加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外,還加大了對牲畜家禽飼養的支持力度。

過去那種比較粗放型的牲畜放養模式,雖然比較省力,但缺乏專用飼料的喂養,牲畜的生長和繁殖自然會變得有些緩慢,不利於種群的快速擴大。既如此,莫如將農戶手裏休耕狀態的田地裏輪作蕪青或苜蓿等作物,不僅能為牲畜提供大量專用飼料,還能改善土地肥力。

輪作耕種帶來的好處不止在於從休耕的土地上培育數量更多、品種更佳的牲畜這一條。將家畜融入常規農業生產,而不是單獨養殖,可以生產更多的肥料,直接提升土地肥力,對於下一階段的糧食種植大有裨益,耕地生產力由此得到有效提高。

簡而言之,土地裏一直生長著有用的東西,它的肥力不斷提升,牲畜和谷物的產量都得以增加。

實行輪作倒茬,秋翻冬灌,增施有機肥,提高地力,對整個漢洲農業的持續性發展,有著極大地促進和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