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鄭芝龍的動搖(第2/2頁)

但就在今天,清軍攻閩主帥博洛給他送來了一封信,信中內容無非是勸降鄭芝龍,讓他放棄抵抗,歸順大清。為此,清軍還給鄭芝龍降順大清,羅列了許多誘人的條件,其中有一條深深地打動了他。

“今兩粵未平,已令鑄閩廣總督印以相待。”

這對於一直想繼續在東南沿海割據稱雄的鄭芝龍而言,無疑是有絕對的誘惑力。雖然,身後有台灣、呂宋兩個海外領地,事有不遂,可隨時抽身大陸,轉進台呂。但是,若有機會,據有閩粵兩地,誰又願意跑到台灣、呂宋那蠻荒之地呢!

另外,去年在鎮江被俘的鄭鴻逵也給鄭芝龍寫了一封信,言之鑿鑿地敘說了大清是如何看重他,一旦投降後,位子、銀子、女子都是大大的有,以後整個閩粵之地,也將是他們鄭家世襲的領地,大清以後萬裏海疆的安全,也全部交給鄭家負責。

鄭芝龍,心動了。

然而,他的長子鄭森卻對此不以為然,聲言,建奴狡詐,恐以妄言欺瞞父親,待其不慎,必遭建奴反噬。

而且,還說了一番極為見地的話語:“閩粵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馳驅。若憑險設伏,收人心以固其本,興販各港以足其餉,選將練兵,號召不難矣。夫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不威,脫淵則困,願吾父思之!”

閩粵山嶺地形,足夠險要,建奴難以馳騁用兵,正該我鄭家據地而守,做出一番大業時機,怎可輕易降了清軍呢?

被解除總兵職位的鄭彩卻極力勸說鄭芝龍與清軍就降順事宜,進行談判。他說,進攻贛閩邊境和浙江的清軍,僅僅是投降清軍的漢人仆從部隊,他們都已經如此驍勇善戰,那麽若是真八旗軍兵來攻,鄭軍必然不能敵。

另外,清軍主力正在湖北、四川等地與順軍和西軍作戰,想來平定流賊也是輕而易舉之事。屆時,騰出手的清軍定然會集各路軍馬來攻,福建如何能抗之。

除了長子鄭森堅決反對降順清軍外,還有領火器營的副將陳暉亦力主抵抗。他說,居登萊之地的齊國軍伍憑借火器,在永初天子的明軍配合下,數敗建奴,使之不敢東向一步。

而我鄭軍自數年前開始編練火器營,如今部伍千余,陣法熟練,足可與建奴正面對敵。況且,我鄭軍除了火器營,尚有兩千余“鐵人軍”,披堅執銳,勇不可當,更有其他精銳士卒萬余,憑借閩粵有利地形,完全可與建奴一戰爭雄。

但鄭芝龍身邊幕僚湯世文卻聲言,雖然鄭軍具有山川地理之險,握數萬堪戰之兵,據千余戰船之威,但目前清軍已成席卷天下之勢,大明境內幾無可抗之敵,待其一一平滅各地之後,勢必會舉全國之力來攻閩粵。試問,以沿海一隅,如何能抗傾國之擊。

同時,他還提醒鄭芝龍,在海上,他們仍舊還在與荷蘭人處於廝殺之中,雖略占優勢,但短時間內是無法壓服荷蘭人,結束與他們之間的紛爭。若是,在閩粵陸上與清軍激戰正酣之時,荷人又於海路襲殺鄭軍身後,恐怕連退保台呂之地,都難以實現。

鄭芝龍見眾人爭論不止,一時間,便猶豫不決起來,未能做出定論。

國家、民族、忠誠、大義神馬的都是浮雲,於鄭芝龍而言,只有利益,才是真正重要的。至於忠君報國,殺身成仁,這個太高尚了,咱做不到呀!

那麽,對大清,我倒底是降,還是不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