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章 引人(第2/2頁)

他們一行五十余人將與眾多移民在新鄉堡停留修整數日,待漢洲本土移民船到來後,最終會趕到建業城,與家主相見。

羅新茹好奇地看著這座距離大明萬裏之遙的城市,街道上行走的是與他們一樣的明人,說的雖然有些南腔北調,但也是漢話,雖然許多建築物顯得粗糙笨重,但與十余日前停留的那個夷人城市(巴達維亞),還是顯得比較親切。

“婦人家,就不要四下張望了。”她的父親,羅子維沉聲說道。

羅子維娶王徵大女,早年考取秀才,但其後數年科舉,屢試不中,遂與族人居於鄉中,耕讀田間,日子說不上清苦,但也難得富貴。

嶽父王徵來信,言陜西流民四起,必定殃及鄉中。現受人邀約,與萬裏之外漢洲為官,邀家人及族中鄉親共來漢洲避禍。並言,漢洲乃明人所建,傳華夏文明,復華夏傳統,各類人才,不拘一格,當為之效力。

羅子維遂攜家人與族中鄉親,一路乘船來到這萬裏荒僻之地。看著幾個孩子好奇地四處張望,不免有些心憂,恐起風波,便出言訓斥大女。

“父親,街上有眾多女子行走往來,其服飾和言語行為,似乎有些異於大明風俗。”羅新茹對父親的斥責,並不以為然,反而評論起新鄉堡城中的人物。

“小茹,你外公在這漢洲為官,你切不可如此張揚,以免落了外公的門風。”羅子維對於大女的跳脫,很是無奈,只得再次告誡其稍微收斂言行。

“外公博學多才,且體諒眾心,定不會以我小兒之身,好學之言來怪罪我的。”

“你已年近十七,何為小兒?”

“只要還未嫁做他人婦,女兒自然還是你輩中的小兒!”

羅子維搖搖頭,不再多言。大女跟隨嶽父習文,博覽群書,且聰慧靈動,如今是愈發跳脫和難制。

畢懋康看著街道上眾多盎然勃發的民眾,心裏不由暗暗對這漢洲高看一眼。

作為王徵的好友,收到他的邀請信後,猶豫良久,最終決定還是過來看看。自從辭官歸於安徽歙縣鄉中以來,陸續著有《疏草》2卷、《西清集》20卷、《管涔集》5卷,醉心於學問之道。

但北方局勢糜爛,卻時刻牽動他的心。卻因無力去救,郁結於心。或許,這個大明,真的到了末世。既然好友相邀,不妨去看看外面的天地。

一路停留數地,經五十余天,暫時停靠這島上,原以為是一荒僻小漁村,卻不料進入河灣後,看到的竟然是一座千多人的小城。城中民眾,面色顯然要比大明普通百姓要紅潤許多,想必,是都能吃飽飯。

“你們漢洲本土民眾也若此般?”畢懋康問道。

“老大人,漢洲本土民眾與此地百姓無甚差異。”羅大奇恭敬地答道。

“都能吃飽飯?”

“自然都能吃飽飯。”羅大奇自豪地說道:“俺們漢洲,只要手腳勤快,舍得下力氣,肯定餓不死人。”

畢懋康看了羅大奇一眼,這裏沒有餓死人,但在大明,卻有數十百的萬饑民會陸續倒斃於幹涸的大地上。

“你們漢洲民眾不會都如你們這般棄了我華夏衣冠?”

“啊?”羅大奇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俺們是水師官兵,為了保持軍容軍貌,因而剃發穿著此等軍服。至於其他民眾,那自然是大都保持我大明衣冠服飾,俺們不會幹涉的。”

畢懋康又仔細看了看羅大奇等幾個水師軍官的軍服,雖然看著有些怪異,但不得不承認,這一身軍服,倒是讓他們顯得格外精神和利落,有一股軍人特別的氣質。

“你們漢洲,還真的有些……不同。”

這時,新鄉堡指揮陳大郎帶著幾個軍政官員趕來迎接畢懋康等一行,對於這些能來到漢洲的學者,所有人員都報以最大的敬意。無他,漢洲太多貧乏,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層面的。

大總管齊天的博學多才,大家是公認的。但來自大明的官員和學者,仍舊會讓他們這些軍戶和饑民出身的官員所敬仰。

“你們漢洲在與人打仗?”畢懋康看到陳大郎後,開口問道。

“嗯?”陳大郎一愣,這老兒如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