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章 鋼鐵(一)(第2/2頁)

高爐內鐵礦石中的脈石、焦炭及噴吹物中的灰分與加入爐內的石灰石等熔劑結合生成爐渣,從出鐵口和出渣口分別排出。

大顆粒爐渣,自然是堆積在鋼鐵工坊外,到時會運到公路上鋪路。

而那些細致的爐渣,則儲存起來,為水泥窯提供原料。

煉鐵既然可以一次出爐,那麽煉鋼似乎就應該要容易一些。

煉鋼嘛,最主要目的是把生鐵中過高的含碳量降低。對於鋼材,磷元素是有害元素,它會降低鋼的塑性和韌性,出現冷脆性(隨著溫度的降低,金屬材料強度有所增加,而韌性下降),需將其含量限制在0.05%以下。但是,錳元素卻可以增加鋼材的堅固性、強度和耐磨損性。除此之外,矽元素也有助於增強鋼材強度。所以,煉鋼時需要除去生鐵中磷、硫等影響鋼材性能的元素,同時保留或增加矽、錳等元素並調整元素之間的比例。

雖然,後世鋼鐵行業或者建築行業的人都知道這些原理和應用。但是,在這個明末時期,人們對於煉鋼,可能就是簡單的不停給鐵水加熱煉造,因而會有百煉鋼之稱。

最為常用的方法叫“灌鋼”,又稱“團鋼”。它是由生鐵和熟鐵合在一起冶煉得到的一種含碳量較高、且質地均勻的優質鋼,(含碳量在0.05%~2.0%的鐵稱為鋼)。這種具有獨創性的灌鋼冶煉方法,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發明了。

灌鋼法是我國古代煉鋼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它的發明和推廣,對於增加鋼的產量,改善兵器、農具和手工工具的質量,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隋唐時期,這種方法受到了冶煉家的垂青;而到宋朝,則流行於全國,並有所創新和完善,成為當時的主要煉鋼方法。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除了記有當時的冶煉方法外,還首次提到“灌鋼”一詞。他說:“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到了明代,除了改進的灌鋼技術外,還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灌鋼冶煉方法,這就是“蘇鋼”冶煉法。

“蘇鋼”是灌鋼發展的高級階段,灌鋼的優點在這裏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相傳,“蘇鋼”是由江蘇人發明的,所以稱為“蘇鋼”。

它的冶煉方法,把生鐵與熟鐵放在一塊冶煉,等到生鐵熔化,鐵汁欲流時,則將生鐵水擦入熟鐵中,灌鋼就煉成了。

而齊天規劃的小高爐土法煉鋼,則完全不同於以前的煉鋼技術,使用和推廣更加簡單,產量也比“灌鋼”技術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