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地方事務總是瑣碎得很, 三娘卻不甚忙碌,主要是她把事情都交待給了適合的人去辦。

狄安兄妹倆就把新兵的送行儀式辦得極為盛大,弄得新兵們莫名都生出幾分使命感來, 兵嫂們更是滿面笑容,覺得有這樣的丈夫自己也臉上有光。

更重要的是,她們可以帶著孩子去采薇學堂報名了!

雖然還不能立刻入學, 但心裏總歸有了盼頭。

到了年底,采薇學堂第一批“兵嫂”生員大多已算是學有所成,在鄭瑩的奔走下安排在本裏的裏學中負責孩童啟蒙。

對於那些教授學問的裏學夫子來說,啟蒙確實是件麻煩事, 多個幫手也是好的, 也就沒有阻撓縣裏的安排。

都是在本裏做事,鄰裏之間相互都是認得的, 也沒什麽避嫌的必要。有道是兔子不吃窩邊草, 這麽多眼睛盯著看,誰願意當那顆敗壞本裏名聲的老鼠屎?

還有部分留校的優異生員被三娘帶著下鄉為《藍田縣志》采風, 記錄一些婦女事跡, 包括像張婆婆這樣的能工巧匠以及各種各樣的神女故事。

神女祠這種東西在大唐是很盛行的,看當年狄仁傑一口氣搗毀幾千所淫祠野廟就知道了,大唐人格外喜歡找各種名目的人來拜拜。

神話傳說雖不可盡信,卻也不是全無用處,畢竟其中大多體現的皆是廣大百姓的淳樸願望。只要能讀懂其中的訴求,做起事來會事半功倍。

譬如缺水之地常求風調雨順, 近海之地常求風平浪靜,說是迷信, 倒不如說是求個安慰。

初到一地若是毫無頭緒,去瞧一瞧什麽神佛面前拜的人, 做起事來大抵便知道該從什麽地方下手了。

三娘有條不紊地參與著《藍田縣志》的修撰,但凡其他人想要個修縣志的章程,她便讓鄭瑩她們謄抄一份托人送過去,一點都不藏私。

由於三娘的朋友實在不少,朝廷陸續收到了各地縣衙提出要修縣志的折子。既然底下人這般積極主動想要幹活,朝廷自然是統統批準了。

卻說朝中負責修史的人中有個叫吳兢的,已經七十三歲,仍一心撲在修史大業中。他一生為朝廷著書無數,從梁、陳、齊、周、隋幾代的史書,到當代的實錄,他都曾經負責主持修纂,而他最有名的著作要數《貞觀政要》無疑。

《貞觀政要》一書講述太宗皇帝的為政理念,書成之後立刻被藏於禁中,屬於皇帝和皇子們的必讀書目。

前段時間李隆基還曾命人把它雕版印刷出來,一下子把吳兢的聲譽推到最高點。

吳兢已經七十多歲,精神頭卻極好,不僅每天吃好睡好,還按時按點去史館幹活。

吳兢有個學生叫張鎬,近幾年拜在吳兢門下求學,憑借著吳兢弟子的名頭時常在長安諸多宴飲場合混吃混喝。他也不求出頭,只圖喝個盡興。

這日張鎬從別處謄抄了一份縣志綱要,特地拿來給吳兢看。

“聽聞這是個小女娃寫的,她今年才十五歲,卻在藍田縣幹得有聲有色,當真是了不得啊。”張鎬邊把帶來的文稿拿給吳兢看邊和吳兢感慨。

吳兢對三娘這位神童出身的當朝才女也有所耳聞,他是修過《則天實錄》的人,自是知曉天底下也有許多才學出眾的奇女子。

只不過吳兢不曾接觸過三娘其人。他素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待在史館中盡自己的修史責任。除去外任為官的幾個任期,剩下三十余年他都是伴著史書過活的。

張鎬也是知道吳兢這輩子都交付給了修史這樁功在千秋的大事業,所以他一拿到這份已經被傳抄開的縣志綱要便拿過來給吳兢過目。

三娘從小好讀書,禁中藏書幾乎都被她讀完了,賀知章、鐘紹京家中的藏書也都印刻在她腦海中。

是以在提出修《藍田縣志》的時候,她便集各家之所長搗鼓出了這麽一份縣志綱要,也就是整本縣志的骨架。當初她能那麽容易說服崔縣令尚書朝廷,也是因為她在開口時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誰會拒絕一份不用怎麽費心就能拿到手的功勞呢?

三娘跟著賀知章去曾禁中藏書看的時候,也翻閱過吳兢的各種著述,瞧見其中的優點也活學活用地挪了過來。

張鎬眼光毒辣,一下子便瞧出了這份綱要的厲害之處。

這東西看似簡單,實則要做出來不知得費多少功夫。

這約莫就是所謂的“大繁若簡”。

吳兢細細看完自家學生帶來的文稿,也忍不住感慨道:“後生可畏啊。”

這樣的後生,竟還是個女娃娃!

難怪那越國公鐘紹京如今直接搬到藍田縣去住了,光憑這份綱要便能看出她的過人之處。

須知世間許多人都是沒主意的,旁人往東他們便往東,旁人往西他們便往西,若是你不給他們個章程,他們便無所適從;你給的章程太難,他們還會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