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2/3頁)

若是尋常人說自己跟著孫女住,不免會引起議論:你兒子都沒啦?怎麽要跟著你孫女跑?

不過郭家祖父這些年最愛得瑟的便是他這個孫女,他能幹出這種事來一點都不叫人意外。

大家都是聽個樂呵,倒是鐘紹京聽後若有所思。

藍田縣,屋宅價錢可比長安便宜多了。

總在長安和這些老朋友喝酒也沒什麽意思。

藍田縣離得近,信當日就送到了。三娘得知她祖父要過來,那肯定是很開心的,馬上叫人把屋子收拾出來。

三娘本來就更常待在書房那邊,平時看書寫信太晚一般都懶得回去,正好把主屋騰給二老住。

其余的倒是沒什麽,一應仆從二老都會從家裏帶過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她祖父可是有多年地方經驗的致仕刺史,遇到什麽問題她可以向祖父請教。

比較巧的是,她鄰居也要搬家了,聽說是有人花了大價錢買他家宅子,他們決定換個大的。

就是可惜不能繼續和三娘當鄰居了。

三娘有些納悶,卻也不好追問到底是誰買的,只得安心幹自己的活去。

這段時間鄭瑩和繞梁她們分散在集市各處搜集了不少具有藍田特色的冬令貨物,一方面是給自己家采購年貨,一方面也是了解藍田縣各方面的情況。

三娘把她們留在身邊可不是為了讓她們伺候人的,而是像雲錦一樣都能發揮所長。

從八月授官到冬至大集,轉眼就已經是三個多月過去,三娘也算是把藍田縣摸了個底,接下來就該給底下的人都安排點活幹了。

冬至假期過後,崔縣令就宣布好消息,他們的《藍田縣志》可以動工了,只要他們針對藍田縣境內的人物和風物進行記錄就不算“私撰國史”。

這可是項大工程,崔縣令召集縣中擅長文辭的讀書人都來參與《藍田縣志》的修撰,自己的幕僚自然也都沒閑著。

藍田縣但凡是識字的人都在討論這件事,不識字的人也曉得縣中要有大事發生了。

藍田縣那些鄉紳富戶更是坐不住了,他們有錢有田產,就差點名聲了。要是能趁這個機會博個好名聲,自己孩子也好出頭!

陸續有人通過各種關系旁敲側推、明詢暗問:縣裏需要修橋嗎?縣裏需要鋪路嗎?

事實上藍田縣最不缺的就是橋和路。

這可是入京的必經之路啊!

就連王維別業所在的輞川一帶,那也是有山路直連“名利路”的,水陸交通可以說是比任何地方都要便捷。

所以藍田縣內已經不能光靠單純的修橋鋪路來提升名望了,得跟著縣衙的安排走!

崔縣令等人一下子變成了大忙人。

由於三娘是修縣志的提議者,所以崔縣令對她的提議接受度還是很高的,她不僅是總體把關人之一,還負責修纂婦女相關事跡。

別的內容她當然也能修,但是沒有人比她更適合這部分了!

三娘一開始便打算把這部分好好修,以後其他縣若是想要效仿藍田縣修縣志,興許也要重視這部分內容。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三娘從一開始就是奔著把《藍田縣志》當樣板修的目的來的!

既然階段性目標初步達成,三娘便去找崔縣令商量自己琢磨的另一件事:縣中有許多男丁服兵役去了,他們的妻子獨自在家撫育兒女,必然有許多苦難。

她準備把這類“兵嫂”記錄在案,現在縣城展開掃盲教育,幫助她們更好地教導兒女。同時也給她們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地方,這樣她們可以為彼此答疑解惑,一起解決男人不在家時遇到的種種問題。

咱縣裏的男丁在外拋頭顱灑熱血地保家衛國,縣裏怎麽能不關心他們的家眷?

若是縣城的兵嫂們都能讀書算數了,可以從中擇些品行、學問都不錯的負責本裏孩童的啟蒙工作,這樣她們也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改善家中老小的生活。

等到農閑時期,還可以組織人手到底下的村子普及這方面的工作。

到時候不僅縣裏的小孩個個都能識字算數,連底下也是村村都有兵嫂可以當夫子,何愁藍田縣的文教工作提升不上去!

崔縣令聽著總覺得這計劃有哪裏不對,又說不出到底哪兒不對。

不過崔縣令是文化人,他讀過不少怨婦詩,知道不少詩中的怨婦都是在懷念遠方的征夫。

人一旦寂寞久了,難免會生出些怨心來,倒不如給她們找點事幹。只是想給這些十幾二十的村婦啟蒙何其困難!誰願意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便是男子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讀書的。

三娘道:“若是實在學不來識字算術的,可以跟著練些強身健體的拳腳功夫,將來等她們丈夫回來了她們說不定還要生兒育女,倘若總悶在家裏悶壞了身子可就不好了。何況等她們學成了,還能讓她們帶裏學或者村學的孩子們勤加鍛煉,不管日後是科考還是從軍,總得有副好體魄不是嗎?這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