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雅俗共賞(第2/3頁)

【不願穿綾羅,願依柳七哥。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貫金,願中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

【聽聽,這是不是和我們現在追星時說的那些話一樣一樣的?】

嘶……竟然這麽受歡迎?

聽聽這都是什麽話,綾羅綢緞都不要,君王召見也不稀罕?就連千萬兩的黃金和得遇神仙,竟也沒有那柳永來得重要?

他們聽著這四句話,怎麽就那麽有點泛酸呢……

嘖。

而且這柳永的詞,到現在也還沒出一首讓他們真正信服的……嘖!

【柳永多次考科舉都沒什麽結果,再受歡迎又有什麽用,於是他想離開這個傷心地了,打算先去江南遊玩一番。】

【然後在離開都城之前,柳永為了和情人告別,寫了一首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同時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那就是《雨霖鈴·寒蟬淒切》,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著實纏綿悱惻,也很是淒婉動人。】

【比如其中的幾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到現在都是情人惜別時的千古佳句,而且柳永詞作流傳之廣,在當時可是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

【可見柳永的詞,非常受當時老百姓的歡迎,而且他寫的詞,對於表達的感情都很直白,文人可能不買賬,但老百姓們愛聽,所以對於寫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市井生活,柳永稱第二的話,那就沒人敢

稱第一了。】

【但可不要以為柳永只會寫市井之詞,他對於寫文雅的詞,其實也很在行,比如柳永寫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可是被蘇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這首詞是“不減唐人高處”,足可見柳永在作詞上的能力和水平。】

[叮叮——]

詩詞文章模塊中,關於柳永那部分,將這兩首詞完整的展現了出來。

一首細

膩刻畫了情人離別時淒楚愁緒,情景交融,一首寫出了漂泊在外的愁思,以及仕途失意的悲慨,還有對於思歸的念想,以及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受等,竟是完全兩種風格的詞作!

不減唐人高處……後面這一首詞,竟果真是和唐人的詩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啊。到這裏,不少不甚服氣的文人,已然是有些啞口無言。這麽一看,這柳永倒也不是虛名在外啊。

雅俗共賞,這文化落地也是很重要?

【縱觀柳永的一生,在他51歲的時候,才終於得了一個官做。】

【主要是因為當時把持朝政的劉太後終於去世,宋仁宗趙禎得以親政,於是增加了科舉考試的名額,又加開恩科考試,使得像柳永這樣好幾年沒中進士,又年級大了的,得到了特殊照顧,於是柳永參加這次的科舉考試,一舉中第。】

【這之後柳永在多個地方做官,也是政績頗佳。】

【甚至因為在余杭當縣令,將其管理得很好,還被寫進了當地的縣志,並歸入了“名宦”的行列之中,還有柳永在鹽場當鹽監,寫過一首替鹽民說話的詞,也被寫入了《昌國州圖志》之中,同樣也被歸入了“名宦”行列之中。】

【當然,其實柳永的仕途還是不怎麽順利,某次被上面官員看中,想破格舉薦柳永,結果卻又遭到言官彈劾,表明不合規矩,而且皇帝還為此特意下旨,意思是說以後舉薦,沒有經過晉升考核的官員,那就沒有被舉薦的資格。】

【於是柳永想要晉升,只能慢慢熬了,但也只做到了屯田員外郎,後人說的“柳屯田”就是從這裏來的。】

【而後柳永71歲時,最終在潤州去世,甚至去世的時候,身上都沒多少錢,還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出錢,才讓柳永得以入土安葬……但不管怎麽說,柳永這一生,盡管終身潦倒,可他在宋詞歷史上的地位是相當的高——】

【他是我國大量制作慢詞的第一人,並且還可以說是我國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慢詞?慢詞又是何意?"

劉徹摸了摸下巴,一邊去看這柳永所作的詞,一邊又去看此人當官時的所作所為。這官當的倒是不高,但事做的倒是不錯。

倒也是個人才,只可惜當官的年齡確實是已經很大了。這麽一看,又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可惜。而且天幕給這位柳永的評價竟然這麽高?>那慢詞究竟是何意?

【按照當時宋朝對於詞的分類,一共有兩個大類,一個叫小令,一個就叫慢詞。】

【這兩者的區別主要在音樂上面——小令的音樂節奏比較快,那相對而言的,慢詞的音樂節奏就比較慢,而在宋朝以前,基本上就是小令更加的熱門,甚至可以說是獨占市場,而慢詞就屬於冷門中的冷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