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黃道婆 男人:竟還更加丟人現眼了……(第4/5頁)

可這其中的辛苦,又誰人在意?

但……卻是沒人想到要改進軋棉紡紗的技術,可這位黃道婆……

【所幸三阿婆的老男人是個木匠,黃道婆就請他來相幫。

這一商量,就決定先改進軋棉籽的辦法。

崖州軋棉籽是用兩根細長鐵棍轉動的,黃道婆畫出圖樣,老木匠就按圖加工起來。】

說到這裏,天幕之上給出了相關的改進圖畫。

而且旁邊竟是還有單分出來的部件介紹!

“快!趕快記下來,畫下來!”

秦王宮。

嬴政也是叫宮人如此詳細記錄下來。

與此同時,不禁又在心中感慨道,從天幕出現到現在,雖然所得東西並不算少,可是他秦朝實在是靠前,這改進的紡織技術可是在那宋末元初就出現了,也不知這中間還出現多少其他新鮮事物,亦或是改進的技術和物件等?

都想要,什麽都想要。

可還是那個問題,他們並不能左右天幕,只能被動等待天幕給予和展現……

確實想起來,就叫人無奈又可惜。

嬴政不由得搖了搖頭,又是嘆息一聲,只能再繼續往下聽——

【三天以後,黃道婆來尋老木匠,見一部木制手搖軋棉車已經做好。

兩人手搖,一人下棉籽,竟是功效既高,剝得又幹凈,又省力!

之後黃道婆又動腦筋,把原來一尺來長的彈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長的木制繩弦大弓。

她又大膽設想,把原來一只錠子的手搖紡紗車,改制成為三只錠子的腳踏紡紗車。

經過多次試驗,又從三綻加到五錠。

最終工具改進後,黃道婆又在織布技術上加以改進,結果織出了“錯紗”,“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烏泥涇被”,這很快就傳遍了松江一帶。】

【於是人們便到處唱起了:“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

【這兩人手搖的木制軋棉車,在後來又改進為了一人手搖車,更是省時省力,效率加倍。】

【但總之,也是在黃道婆改進的織布技術上,再加以改進提升,始終是得益於黃道婆的試驗與更改。】

【所以黃道婆去世之後,當地百姓感恩泣淚,於是為其建祠祭祀。

而有識之士還為她樹碑立傳,尊奉她為“織女星”,或是“先棉神”。】

“真好啊,也是位很值得欽佩的女子。”

從原先那樣的出身和艱難處境,再到後來的被人建祠祭祀,樹碑立傳等等,真可謂是一代傳奇了吧。

這是位奇女子啊。

原來出身如何也並不能決定一切,原來在那樣多有束縛的時代下,也真的有女子能夠發光發彩。

但也有人不禁嗤之以鼻,尤其是聚在一起說道的一部分男人——

“這就流傳後世了?”

“雖然這位黃道婆的身世很可憐,小時候也過得艱苦,可是她那研究改進的織布技術,也並非她一人之功勞啊?”

“是呢,這不是說與那什麽黎家姐妹共同研究改進紡織技術嗎?還有請來相幫的那個木匠……要我說,這改進棉紡織布技術,可的的確確不止是這位黃道婆一個人的功勞,那黎家姐妹不算?老木匠也不算?”

“我看是天幕偏頗女子,才會這樣突出這位黃道婆。”

“兄台說得對,我看也是——”

【可能有人會質疑黃道婆得此稱頌的原因。】

正在討論的眾男人:“……”

他們心下一跳,不禁擡頭看了好幾眼天幕——怎的天幕是不是還有其他神通?

這就算是巧合,也著實讓他們心驚了啊!

而且單聽這一句話的意思,就讓他們有種不太好的預感——

【在這裏再仔細說一下。

黃道婆流落崖州,在那裏生活了30多年,並從當地黎族人民那裏學到了一整套棉紡織加工技術。

在她回到家鄉後,看到了家鄉的棉紡織技術十分落後,就根據當地棉紡織生產的需要,總結出了一套融合黎族棉紡織技術,以及與當地紡織工藝為一體的完整新技術。

並且黃道婆還將這一套技術廣傳於人,最終使百姓大眾普遍受惠。】

【這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黃道婆之功勞都是十分大的,不容置疑。】

才置疑沒多久的男人們:“……”

這可真是現世報吧?怎麽突然感覺臉如此疼……

才聽到這裏,眾人面面相覷,竟都是從對方臉上看到了尷尬難言的神色。

而天幕還在不留余地的繼續往下說道——

【再者說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傳授紡織技藝,二是革新棉紡織工具,三是推廣棉花種植。】

【如新的去籽工藝——

既然是棉花,要紡織的話,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黃道婆之前,脫棉籽是棉紡織進程中的一道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