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姓之威(第2/2頁)

那百姓之威……

劉徹輕嘆了口氣:“諸位,可定然要謹記秦亡之訓啊。”

群臣拱手:“謹遵陛下之言。”

……

秦王宮上下更是一片寂靜和凝重。

嬴政握著劍柄,掌心已然出了不少汗,各種思量在眼底不斷閃爍,讓人不敢輕易明視過去。

試問朝堂之上,誰曾真正想過庶民之苦?

可聞先前天幕所言,秦之內部混亂問題諸多,那這破局之法,難道就是……

【秦朝之後是漢朝,不是什麽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

【在秦朝混亂之際,六國舊族必然是想過復辟己國,可這樣的做法不過是倒行逆施罷了,歷史總是不斷向前的,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的先河,結束了國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分裂局面,又如何還會倒退回去。】

【秦朝最終走向滅亡,的確少不了六國舊族的添柴加火,但最後的得勝者,卻絕不可能是六國舊族。】

“為什麽?!這不可能!”

秦朝境內,潛藏的六國余孽失聲高呼,滿臉無法接受。

為什麽?!

難道秦皇當真是天命所歸?!

【商鞅變法,讓秦國的軍事武力逐漸走向強盛,軍功授爵,打破了貴族壟斷的利益權利,給予了普通民眾以軍功獲得爵位的登高途徑,所以秦人好戰善戰,也有勁兒打仗,再看當時的其余六國,實施的卻還是貴族制。】

【平民百姓在秦朝過得不好,甚至不自由,但只要獲得軍功,最起碼有同等向上晉升的機會。】

【再看其余六國,底層庶民卻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

【而漢朝取代秦朝,卻也並不意味著平民百姓就過上了好日子——】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曾寫道——】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裏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天地間,田野間,百姓們茫然無措的擡起頭,呐呐無言:為什麽他們總在受苦啊……

“既然都是苦,那我寧願要現在的生活,也不願掀起戰亂去流亡。”

可話是這麽說著,卻一點不顯得寬心和安定。

有人不禁望向鹹陽秦王宮的方向,低聲喃喃道:“太遠了啊……”

【差距都是對比出來的。】

【和秦朝相比,六國所實行的制度,使得庶民更沒有出頭之日,意圖復辟,純屬妄想。】

【而漢初百姓依舊受苦,卻為何能安定下來?】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統治開明。】

【可見百姓所求何其簡單,不過是一點溫飽,以及相對平和穩定的生活啊。】

“聽聽啊,快聽聽啊!”

他們所求的不過是這些啊。

嬴政仰望天幕,拇指下意識摩挲在劍柄上,眼底若有所思。

【話說回來,自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軍事武力等逐漸和其余六國拉開了一個分水嶺,可在秦朝統一後,繼續沿用原來的制度法規,卻完全是不適宜的,這才衍生出諸多問題和混亂。】

【可先前也說了,大一統的秦朝就像是一架行駛不定的馬車,想要停下來,難啊,而且也不能停下來!】

【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何在屢遭刺殺後,還不斷出巡遊視,又為何耗費民力修建秦直道等,是因為不得不為之啊,在秦之前,從未有過大一統國家的先例,作為始皇帝,在這架不能停止向前的馬車上,他只能邊駕駛,邊摸索著前進的道路,哪怕秦朝僅十五年滅亡,可往後的諸多王朝,無論制度如何變,卻盡是脫胎於秦之上的。】

【所以及至現代,秦皇暴君,秦朝暴秦言論不決,卻也不能否認秦始皇功績之卓越!】

【秦皇創業,何能守業?】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始終相信,若能給始皇足夠的時間,若能究其根本,察問題之所在,以秦始皇之能,必然能將守業之行繼續下去。】

“陛下!!!”

蒙恬不禁心潮鼓動,望向位於其上的帝王,目光灼燃:“陛下,我大秦必能延續下去!”

“善!”

嬴政也不禁高喝一聲,心潮澎湃——

從無到有,建立王朝,他是開天辟地第一人,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即使前路再艱難,他也必當橫掃向前,掃清障礙!

【守業……如果說秦朝的守業是積重問題太多,無論換了誰都守業艱難,尤其敗在了胡亥上面,那另一個和秦朝何其相像的朝代……開局可謂是比秦朝好太多了,可其後的繼任者,卻完全能和胡亥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