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提桶跑路◎

梁境安不能丟下南境的軍務回來。

但對於周帝簽下的盟約, 連著發了十道奏折來勸誡。

基本上一天一封。

但依然無法回天,此事已成定局。

他甚至還飛鴿傳書給林溪,讓她同太後說一說,讓太後勸說皇帝。

林溪在帶著豐燁進宮給太後請安時, 順勢提了一嘴。

舅父的話當然要聽的, 可她勸誡無用, 太後也無用,反而會生出事端。

索性折中一下, 說了, 但只是隨便一說。

梁境安一直上奏折勸誡。

最後周帝在回復的折子上大發雷霆,明言不許他再提此事。

私下沒有少和心腹太監抱怨。

若不是看梁境安良苦功高, 又身居要位,他早就發落了對方。

林溪心中隱約有預感, 以前他的舅父對皇帝雖然多有不滿, 但也是忠心一片。

甚至說有點愚忠。

但這次事畢, 只怕是要心寒。

心寒……心寒好啊!

他不願意奪了那鳥位自己做皇帝, 卻是整個朝廷最操心的一個人,被人詬病大權在握,心有覬覦。

若是他舅父想通了,國公府正好急流勇退。不和他們玩了。

何必要置於險地。

再說現下兩國既然打不起來,舅父又主動請辭, 那麽被派去南境的蕭春鶴哪怕心懷不軌, 也是無計可施。

這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盟約簽訂的第三日,周帝收到了梁境安的請辭奏折。

奏折上說黎國和周國既然已成盟友, 想來近年來也再無戰事。

他身體不適, 想要從南境調回京。

請求皇帝另外任命新的將領。

梁境安做好了安排, 又備下了至少可以打三個月的糧草。

不想一道聖旨下來, 讓他不要打了,直接要把備好的糧草都拱手送給黎國。

梁境安不怕沖鋒陷陣,甚至不怕戰死沙場,可是怎麽都沒想到,平日辛苦練兵,戰前幾次三番鼓舞士氣。

然後……就不戰而敗。

周帝的“投降”讓他們南境將領心寒,既覺得白拿了俸祿,又覺得對不起黎民百姓。

仿佛種種堅持都沒有了意義。

梁境安心冷之下,上表請辭。

朝廷既然只要和臣,不需要武將,那他也就不用擔著虛職,白領俸祿。

他這麽做,一邊是氣不過,一邊是破釜沉舟,想周帝能懸崖勒馬……

周帝收到英國公請辭的奏折很詫異。

他這邊還一肚子氣,沒想到梁境安不為他分憂解難,竟然還敢威脅他?

周帝近來愈來愈心力不濟,一邊不想惹麻煩,不想面對任何波折,一方面是多思多疑。

再加上他身邊,一直有善於揣多人心的大臣的煽風點火。

周帝氣憤之下,索性把心一橫,恩準了對方的請求。

難道我的萬裏江山,還就依仗你一個人?

畢竟是多年君臣,周帝這邊準了梁境安的請辭,那邊心裏就開始不安。

於是又去請來了和尚,做了幾次祈福的法事。

因為這幾場法事,又有大臣站出來勸誡,皇帝應該以政務為重。

周帝更是暴躁,他祈福可是為了國家能風調雨順,為何那些人就不是理解呢?

為了此事,革職了一個勸誡的六品官,一個七品官。

不過他們也都是低階官員,對朝廷並沒有任何影響。

只要不打仗,那麽在很多人看來,鎮守南境就是一份肥差。

梁境安還未回程,周帝心裏堵著一口氣,新任命的戍邊大獎就已經從京城出發了。

陸焰也沒想到,事情發展會這樣。

不過……這也算是意外收獲。

這樣一來,想必未來攻打周國,更是不費力氣。

這些世家都是些和稀泥的蠢材,只看重眼前的自身利益,早就被紙醉金迷的生活所腐蝕。

只要不是兵臨城下,那就不影響這些人內鬥。

忠君愛國又有帶兵打仗能力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梁境安請辭周帝竟還答應了……還和他堵上氣了。

遙想五十年前,周國還是中原霸主,現下卻是山河日落。

也許是因為從前的輝煌,所以無論是皇帝、還是世家大臣都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土地遼闊,所以被趙國奪走了幾座城池,也不以為意。

物產豐富,哪怕每年贈給黎國八萬兩銀子,幾萬匹布匹也不心疼。

甚至還帶著隱隱的高高在上……認為這是霸主對周邊小國的一種恩賜和施舍。

渾然不知,或者是知道也不在乎,這樣會助長了對方野心。

兩國相爭,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也比白給五百要劃算。

別人要,你就給,當有一日,給無可給事又當如何?

周帝和太子沒有任何魄力,信王相比他們,還有一些腦子。

但也就只是相比他們而已。

信王近來因為和黎國締結盟約的事,得罪了周帝,所以不被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