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亞洲第一海戰(第2/4頁)

6條38炮風帆護衛艦、12條24至32炮小型風帆護衛艦,全部戰力也就是24條炮艦。其他都是一些火力不足的大型運兵船,普遍只有10炮以下,足有好幾十艘。剩下的運輸船,都被鄭成功留在緬甸,用於為李定國留下的占領軍維持伊洛瓦底江後勤航線了。

從數量上看,越南海軍大船約有三十余艘,還有拉丁帆西洋炮艦五十艘,普通廣船數百。鄭成功大型炮艦才24艘,沒有小型炮艦,運輸船也比越南海軍少一個數量級。

鄭根覺得自己很有機會,事到如今,也只有硬著頭皮上了,狹路相逢勇者勝。

……

雙方艦隊先鋒之間的距離,很快接近到了十裏之內,隨後八裏、七裏一邊快速短兵相接,一邊各自調整著陣型。也正是到了這個臨門一腳的時候,鄭根才注意到,鄭成功的船隊隊形展開方式,跟他很不一樣。

這個時代,西方還沒有出現“風帆戰列艦”,那玩意兒原本要到18世紀30年代的七年戰爭時,才算是徹底成熟。在那之前幾十年的第三次英荷戰爭中,英荷雙方各自在實戰中摸索升級軍艦,漸漸摸索出戰列艦的優勢,這才算徹底淘汰了高艉樓的蓋倫炮艦。

所以,在這個時空,大明反而成了戰列艦的發明國。而既然西方沒有戰列艦的概念,也就不會出現T型橫隊的對炮戰術。

雙方就算開炮交火,也都是各自對頭沖擊,然後錯舷而過時互相轟擊。要不就是跟當年英西戰爭那樣,玩拖刀計。

因為這個時代的艦炮射程實在太近了,滑膛炮的準頭更是垃圾,海浪又顛簸,所以絕不可能隔著一兩裏地對轟那種,很多時候對炮距離也就在兩三百步甚至更近。

都這麽近了,還怎麽拉戰列線?當然要一對一單挑,捉對廝殺各自為戰。

可是,就在雙方接戰前,鄭成功卻提前讓他的艦隊轉向、讓那二十幾艘炮艦分散往左右兩翼,似乎是打算突前包抄鄭根。只留下了那五六十艘大福船大廣船在中軍,放慢了速度攔住正面去路。

“鄭成功這是對他的護航炮艦非常有信心,只靠打頭的這24艘炮艦,就敢沖我的主力了?所以把其他雖多卻火炮不足的笨重運兵船,留在中間減速慢行?他就不怕這24艘炮艦被我分批各個擊破麽?”

鄭根內心閃過一絲不可思議,他當然看出了鄭成功這個戰術的特點,那就是笨重少炮的船不容易被纏住,還能利用兩翼包抄的優勢咬住越南海軍。

但這個戰術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兵力會分散,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同時進入戰場,打成了添油戰術。分兩翼包抄的24艘炮艦交戰時,龐大的中軍根本幫不上忙。

鄭根不由內心火熱,立刻打旗號要求己方艦隊別管隊形了,趕忙以怎麽快怎麽沖的方式,盡快逼近鄭成功的炮艦船隊,爭取利用時間差先殲滅鄭成功一部。

於是所有的越南戰艦全部扯滿風帆,還用足了劃槳動力,全部船頭對敵沖了過去。部分戰前做過特殊部署的輕快小船,甚至做好了點火的準備,想沖上去火攻燒敵。

隨著雙方逼近,船先士卒的鄭成功當然也不會客氣。畢竟對面小船那麽多,被貼身了還是挺麻煩的,所以隔著差不多一裏地就開始開炮了,第一輪也果然準頭不佳,並沒有什麽命中率。

鄭根見狀,心中大定,暗忖明軍的火炮精度也沒比想象的逆天,還白白浪費了一輪開火機會,估計等到完成裝填再次能開火,自己的先鋒小船又能多逼近七八十步。

然而讓他意外的是,明軍重復裝填的速度比他想象的快得多。

隨著鄭成功把船隊掉頭到跟越南海軍沖鋒艦隊平行的方向上,雙方相對速度也沒那麽快了,越南先鋒戰船只逼近了五十步左右,明軍戰船就又裝填好了。而且這一次開火的火力密度,也明顯提高了。

鄭根這才注意到,剛才第一輪試射的時候,明軍戰艦甚至都沒有動用最下層甲板的重炮,用的只是上層甲板的輕炮。而即使是這第二輪開火,也依然只是用了上、中兩層火炮,底下的始終憋著大招呢。

這讓他深深震撼到了,因為他發現,明軍戰列艦中層炮甲板的火炮噸位,居然已經跟他手頭的馬尼拉型三層炮甲板蓋倫戰艦的底層甲板重炮差不多重了,

甚至火力還會更強一些,至少聽聲音看火光是這樣的。

要知道,在風帆戰艦時期,為了戰艦的重心穩定,防止左右橫搖傾覆,都是把越重的大炮裝到越下面的甲板,把越輕的炮裝到上面。否則如果反過來的話,就會頭重腳輕,非常不穩。也正是重心的制約,限制了戰艦上重型炮的規模,畢竟最底下那層只能放那麽幾門。

傳統蓋倫戰艦,因為有高大的艉樓,貨倉位置也高一些,重心本來就高,所以那個時代最終的大炮,很多只有32磅,極個別超重型蓋倫戰艦,才有42磅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