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第2/3頁)

那劉國能當時被猜忌得厲害,根本不得朝廷撥給軍餉錢糧。後來就是那沈樹人在殿試奏對時犯言直諫,勸皇帝只誅首惡,褒獎反正,皇帝才黜了他一個二甲末名吊車尾。

但後來聽說陛下還是部分聽取了,給劉國能部恢復了一部分供給,還讓劉國能的獨子去南京國子監讀書。聽說劉國能對那沈樹人感恩得緊呢,你指望劉國能打通桐柏山道路、跟沈樹人對著幹,還是遲早收了這個心吧!”

既然這些烏合之眾內部還互相談不攏、誰也不服誰,也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他們果斷選擇了各自為政,分別按自己覺得最靠譜的辦法與沈樹人周旋。

可惜,事實證明,選擇對抗的那一夥不會有好下場。

黃梅縣許首富因為覺得等其他朝廷大軍打通道路不可行,選擇了自己派人翻越大別山出去報信告官、至少是想先通知身在鄖陽的袁繼鹹袁道台。

畢竟他們也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袁忠義不是劉希堯江賊所殺”,直接告沈樹人橫行地方證據也不足,第一步還是得先找到有勢力的苦主、澄清其中疑點讓苦主出頭調查。

可惜,許首富的打探嘗試,最終以送信親隨全部被流賊或抓獲、或截殺告終。

後來蘄縣王首富聽說許首富派出了信使、但是失敗了,就果斷選擇了出賣同夥向沈樹人納投名狀,把對方試圖對外聯絡這事兒告訴了沈樹人,以撇清自己。

沈樹人也不含糊,立刻開設公堂行軍法,把許首富抓來,責問他的通賊嫌疑,是不是想派人去英山深處勾結流賊、出賣黃州各縣軍情、勾引流賊前來攻打。

對方拼命抵賴,但人證具在,他家已死的心腹家人也不可能變活出來作證。

戰時自然需要雷霆手腕,沈樹人查明對方行為後,也沒必要再細查具體動機、為什麽派出使者翻山。

直接就把許首富以通賊之名當眾行軍法處斬,家產田地全部抄沒充作軍資。

袁忠義還只是可疑橫死,這位許鄉紳卻是實打實被同知大人以軍法殺了全家的。一暗一明兩個血淋淋的案例擺在面前,剩下的人也徹底醒悟過來,知道這黃州的天,是沈老爺的天。

長江一封,黃州山區已經徹底進入了刀把子說話的邏輯,一切為剿賊服務!

想要重新回歸太平盛世的邏輯,那也得先跟沈大人同仇敵愾,把盤踞周邊山區要道的流賊全部殲滅,否則一切免談!

這兩年是無論如何都要忍過去的,千萬不能當出頭鳥。

……

連續拿了兩波人頭祭刀立威,前後也不過花了沈樹人半個月時間而已。

算算日子,還沒到中秋佳節呢。

今年的秋糧雖然還沒到收獲季節,但是各縣該繳納的軍糧,卻是預先統計得非常順利,各縣都心悅誠服表示絕不拖欠一丁點。

核算下來,沈樹人很快能得到十五萬石的攤派軍糧——考慮到黃州如今被官府控制的耕地,不過三十五萬畝,能拿十五萬石軍糧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了。

按照往年的朝廷正稅,全府也不過才六七萬石,沈樹人手頭這點田地更是只有四萬多正稅。

哪怕把加派的三餉都算上,也就正稅的四倍,沈樹人手頭的地盤,總征收也不會到二十萬石的,何況這些山區窮府往往還收不齊。

沈樹人能在年成不太好的時候,把糧食徹底收齊,也要拜今年各大豪紳束手束腳、暫時隱忍合作,很多豪紳都聽了沈樹人的勒令,把自家佃租降了一些,逃荒田地更是徹底免租,確保農民能活下來後,剩下的大頭都給了官府。

有了足夠的糧袋子,沈樹人底氣也足了,雖然眼下還沒到秋收後農閑,但沈樹人也已經開始籌備招兵買馬,擴充團練軍備。

最近蘄州知縣趙雲帆表現比較好,沈樹人就逐步把錢糧軍需後勤的活兒轉給他幫著處置,並且讓他核算一下,黃州全境可以擴軍到什麽規模比較合適。

趙雲帆也是憂心忡忡,連夜幫同知核算了一番,愁眉苦臉地來匯報:

“大人,按照每個士卒每月耗糧一石半計算,十五萬石軍糧夠十萬人月耗費,也就是八千人吃一年。

但團練也不能完全不給養家糊口的口糧,若是再給家裏一些補貼,您要全年無休的常備團練,最多不過維持五六千人。

下官已經反復探查了,劉希堯部在侵占黃岡之前,就已經有一萬好幾千人了。最近他四處劫掠、不事生產,還強拉淪陷區青壯入伍,怕是湊出兩萬人都輕輕松松。

之前黃梅縣許鄉紳被殺時,又有一些許鄉紳的姻親故舊親隨,畏罪逃跑了,說不定就是投了劉希堯報信。若是讓劉希堯得知大人您在蘄縣各處如此施為,怕是會搶在秋收之前入寇,把咱種了一季的糧食都搶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