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2/3頁)

這效率顯然比那些大水漫灌的讀書人,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不過半個時辰,他就把綱目梳理了一遍,順帶搞清楚了幾個用得到的關鍵問題。

比如,他首先確認了,明朝如今早已沒有《大誥》這種“司法解釋”形式了,那是明早期比較常見的,尤其朱元璋最愛用。

但是,遇到疑難案件,地方上審判了之後、覺得有代表意義的,理論上仍然應該上報。省級的提刑按察使乃至中央的刑部復核之後,如果認為有推廣價值,就會下發其他地方“學習樣板案例”,完善對法律條文的理解。

有些基層組織做得好的地方,甚至會把下發案例貼在申明亭裏給百姓講解。

只不過,如今明朝都糜爛成這樣了,這種可以“選擇性裁量”的事兒,地方上一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報可不報的都盡量不報。

但這不要緊,反正沈家有錢有勢。沈樹人到時候自然會有辦法、讓蘇州府“自願加班上報、請求復核”。

確定了制度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確定執行制度的單位。

而沈樹人在蘇州,這一點上又很有利——在其他省的話,根據上報疑難案件的嚴重程度,有些是按察使管的,有些是刑部管的,還無法做到絕對可控。

但偏偏蘇州屬於南直隸。

明朝的南直隸地區,沒有設置布政使、按察使等三使,相關工作,直接就歸口到南京六部的對應衙門管。

所以,無論案子多復雜,最後都是南京刑部管。

妥了。

沈樹人長出一口氣。

雖然還沒找到最終解決方案,但思路又往前拱了一步:

他需要設計一個看似犯法、實際不犯法、但確保能鬧到南京刑部的案子。到時候,南京刑部就會把他提走,當面訊問復核。

而一旦最終確定他是無辜,比如屬於“正當防衛/見義勇為”,那麽就不會留下任何汙點,還能順勢被發現“原來你病好了啊,那就進國子監吧”,直接生米煮成熟飯。

楊閣老交辦的任務,也就算是保底完成了,鄭家也沒法阻撓。

剩下的問題,只是怎樣設計具體案情。

……

沈樹人窩在書房裏揣著《大明律》憋壞水,眼看到了午膳時間,都沒有歇息的意思。

他如今還在養病,父親也不要他晨昏請安,但飯點還是會讓侍女過來探視一下,要是還沒吃就順便喊上。

沈樹人只好在書裏夾個書簽,起身跟著侍女穿過三進院子、繞過一座有太湖石的池塘花園,來到吃飯的地方。

沈樹人生母已死,父親身邊只有續弦的後媽和一眾姨娘。

本著“食不言”的規矩,吃飯過程中大家一句話都沒講。

等吃完後、侍女端上茶來,沈廷揚揮手示意妻妾都退下。這才問起兒子的身體狀況、今天都幹了些什麽。

沈樹人也順便匯報了自己的思路。

聽說兒子想鉆點《大明律》的空子、設個局,沈廷揚第一反應是比較嫌棄的。

但眼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他就叮囑兒子謀定而後動,先別魯莽。

隨後,沈廷揚又交辦了一件事兒:

“前陣子鄭鴻逵雖是來刺探,但畢竟送了那麽多重禮。大家明面上也沒撕破臉,還是要回禮的。你哪天覺得好利索了,就去他下榻的地方回拜一下。”

這話倒是提醒了沈樹人,他立刻心生一念:“父親,既然我已打算另辟蹊徑去南京,對鄭家這邊,也該先做些鋪墊,以安其心。

另外,對於鄭家打算如何操作鄭森辭學,我們也該提前摸清底細,到時候才好有的放矢——難不成我們答應帶頭裝病之後,他們就敢明著拒絕國子監的邀請了?”

沈廷揚聽了這提問,倒是一點不擔心,反而難得流露出幾分得意之色:

“難得你也想到這個問題了,為父其實早就打探過了——鄭家剛上門時,我便將計就計反問試探:‘如果大家都選擇裝病辭學,難免過於巧合,怕於事無補’。

鄭鴻逵為了讓我配合,也不得不吐露他們的計劃底細。說是鄭家明面上會回函國子監、答應讓鄭森去南京的,讓我不必擔心巧合。

只不過,他們把鄭森送到蘇州之後,就會讓鄭森在蘇州盤桓休整、露面幾次,然後以‘南人從未北上,水土不服’,在蘇州就地裝病。

鄭家的勢力都在海上,蘇州好歹還在長江口,在這兒他們還有能力確保鄭森無恙,一有風吹草動可以立刻出海逃竄。但要是深入內陸去了南京,他們就沒那個把握了。”

沈樹人點點頭:“既如此,我們更應該盡快讓鄭家覺得我們已經跟他們一條心,促成他們盡快先把鄭森弄來蘇州,這樣後續才有機會快刀斬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