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拔絲芋頭

每年冬天, 渭河乃至繞城八水、城南清溪,以及巷子西邊至青龍灣一帶,都是商民鑿冰儲冰的好去處。

清溪在郊外, 離臨安市中心較遠, 冰質較好,林稚便把取冰地點定在了這一處。

事實證明, 他確實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阿藍下了馬車,笑道:“好嚴整的冰面!看來我們是今年第一個來清溪取冰的。”

清溪面積不大, 一整個溪面都凍得結結實實,且沒有一絲缺角兒, 只有前些天的一點殘雪落於其上。遠遠望去,好似一大塊沾上雪花的透明玻璃。

和他們一起前來的一個淩人接過話茬:“往年大家鑿冰都在一月, 現下剛過臘月, 當然讓小郎君趕上今年的頭一份了!”

林稚笑道:“今年冬天比往年更冷,冰自然也凍得更早。”

他感覺今年冬天比往年更冷上一籌, 拿湯婆子來說,去年不抱還好, 今年卻必須得揣上一個。

“說起來,今年夏天也格外熱。”阿藍邊拴韁繩邊道。

一高個淩人朗聲道:“節氣分明,是個好兆頭,來年定是個豐年!”

感嘆完這一句,那三個淩人全副武裝完畢, 換上足套, 拿起冰鎬,幾步走到冰面上。

林稚忍不住提醒:“郎君當心腳下冰滑。”

三人回首笑道:“放心吧!”說完便開始叮叮叮地鑿起冰來。

林稚邊看邊道:“先畫縱橫交叉的大線, 然後從畫線地方起始, 由遠及近地鑿……阿藍, 確實和你當初說的一樣。”

當初幾人在涼棚下吃蜜沙冰,阿藍順便和他們科普了一下鑿冰步驟。

阿藍笑道:“卻沒有這幾位淩人師傅專業,還帶了足套。”

林稚贊同地點了點頭。

很快,一塊方方正正的冰從冰面上鑿了下來,那幾個淩人相互配合,一人用鐵鉤勾住冰塊,一人把冰塊推上大車,等著一會兒運送到酒樓的地窖之中。

因這時候條件有限,無論密封多好,最終都無法避免一部分冰會融化,再加一部分有崩角泥沙雜質的廢冰,是以儲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最合適。林稚定了約莫二百塊冰。

看著一塊塊齊整方正的冰被運送至車上,閑來無事,林稚又暢想起明年夏天該賣些什麽:“到時咱們就用這冰做些冰雪爽口之物,什麽姜蜜水、葡萄漿、雪泡縮皮飲、冰雪甘草湯……”

阿藍笑著看他一眼:“看出小郎君今年夏天沒做過癮了。”

冰價貴,好冰更是如此。除了冰雪冷飲,還要添置冰鑒,又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今年夏天到底是囿於價格,沒做太多花樣。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可是買得起兩進豪宅的人!

林稚繼續畫餅:“明年不僅要做許多新鮮花樣,還要好好宣傳一下——辦個‘冰雪冷飲節’如何?”

“都聽小郎君的。”阿藍笑著說。

聽著“叮叮叮”的冰鎬敲擊之聲,暢想完明年的冷飲節,林稚又欣賞了一會兒鑿冰。

這鑿冰之景第一次看著新鮮,看多了便覺得興致沒那麽高昂了。大概看著他們鑿了二十幾塊冰,林稚收回目光,起身活動一番——腿有點麻。

一轉身,忽然看見遠處一面冰湖上方有人影攢動。

這是在……滑冰?

只見那滑冰人穿一身靛色緊身衣著,腳下踩著不知什麽東西——估計是冰鞋,速度飛快地在冰面上滑行,偶爾還擺出幾個“金雞獨立”、“野馬分鬃”的姿勢。

要不是距離太遠,林稚真想給他鼓掌。

“沒想到能在這裏看到冰戲。”阿藍也注意到了那處的動靜,走過來道。

看到大宋版本的花樣滑冰,林稚也很興奮:“這時候的冰戲很多嗎?”

“據說是很多的。”阿藍道,“每年冬天,官家和聖人都要前往瀛台觀看冰戲。不僅宮裏有,民間也有許多喜好此道的藝人。”

“有時民間藝人,竟比宮裏的冰人演出得還要好看。”

林稚點頭道:“高手在民間,這話可不是虛的。”

“小郎君此言甚是。”阿藍笑了笑,繼續道,“除了冰戲,還有冰蹴鞠。”

這倒是提醒林稚了。

本朝蹴鞠活動風靡大街小巷,連慈幼局都會時不時舉辦幾場,且比賽形式、球員獎勵、球衣等方面,都與現代足球相仿。

漸漸地,開春的蹴鞠活動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有人便想出冰上蹴鞠的法子,讓人們在冬天也能享受到蹴鞠的樂趣。

“再過幾天冰蹴鞠就要開始了,小郎君若是感興趣,到時可前往一觀。”

“自然是要去看看的。”林稚道。

等到遠處那藝人的冰戲表演結束,林稚定好的兩百塊冰也鑿完了。仔細點數一番,竟還多了六塊。

那淩人見狀解釋:“給小郎君湊個吉利數!”

“那就多謝幾位郎君了。”林稚又道,“幾位郎君今日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