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歸鄉

草原上西風正烈。

騎兵如流水一般在青黃的草地上淌過,楊文安準備率軍截擊楊奔的後路。

“大帥,張總帥請你過去一趟。”

忽然聽到信使過來這般稟報了一句,楊文安十分詫異。

他向遠處的草原望了一眼,在天地交際之處可見唐軍旗幟正隱隱飄搖,不由道:“戰事在即了,他找我做什麽?”

“張總帥稱有重要之事商議。”

楊文安皺了皺眉,喃喃道:“定然不是好消息。”

將兵馬暫交由楊文仲指揮,他遂策馬趕向張弘範的大營。

這段路並不近,為了對唐軍形成夾擊之勢,就在今晨楊文安還向西南急行軍了二十余裏。待趕到張弘範的大帳前,馬匹已是大汗淋漓。

張弘範在與幾個將領說話,見他來了,神色平靜地招了招手,道:“泰叔來了,這邊說。”

“仲疇兄。”

兩人既不按官位相稱,也不以“九郎”“二郎”呼之,互相以字號相稱,看起來都是文質彬彬,但親近中卻透著一絲疏遠。

張弘範比楊文安大兩歲,又是總帥,顯得更沉穩些,便是說壞消息時也從容鎮定。

“我今日收到的消息,有一小股唐軍偷襲了包頭大營,殺了宗王……”

“什麽?”

楊文安眉頭皺得更緊,臉色登時難看,因臉上的箭痕而顯得猙獰起來。

“怎麽會有唐軍繞到後面?從南面渡過黃河來的?你沒派人防著?”

“是之前逃到陰山以北的唐軍潰兵。”

“上一次有唐軍兵馬被擊敗只怕是在一年前了吧。”楊文安道,“潰散了這麽久,還能有戰力?”

“是啊。”

兩人都沉默了一會。

他們境遇相似,都是忽必烈在平定李璮之叛後大力提攜的。

年紀輕輕,乍得高位,愈發顯得君恩深重。再加上他們都是自負的性格,根本不顧天下形勢的變化,認為再兇險的局勢,憑自己也能力挽狂瀾。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歸順李瑕,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

可到了現在,局勢越變越壞,難免還是感到了氣餒。

“娘的。”楊文安啐了一口,煩躁地踱了兩步,“不駐紮在九原城裏,非要在草地上支個帳篷,誤事的廢物。”

他已不憚於在張弘範面前表露出不滿。

渲瀉了情緒之後,他問道:“接下來怎麽做?我們還有把握擊敗楊奔嗎?”

“沒有。”張弘範直接搖了搖頭,道:“蒙古諸萬戶、千戶已有不服於我的跡象,這一戰不宜再繼續打下去。”

楊文安聽了,嘴角便揚起了一個有些譏諷的笑容,但不知是在笑什麽。

他對這一戰是有期許的,想趁著李瑕北伐、兩國主戰場轉移到中原之際,重新在西北立足,現在這種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了。

“莫泄氣。”張弘範在楊文安肩上拍了一下,道:“你我皆是愈挫愈勇之人,重整旗鼓再戰便是。”

“如何重整旗鼓?”

“收縮防線。”張弘範吐出四個字,顯得有些無奈,又像是早便接受了這結果,“陛下命我盡快領兵趕回燕京,我本想先擊敗楊奔,如今看來是來不及了。從大局而言,該先擊敗李瑕的主力……”

楊文安聽著這“來不及”三個字,暗道張弘範真懂得找理由。至於什麽盡快趕回燕京,無非還是因為沒資格統領那麽多蒙古兵馬。

好在商議到最後,張弘範提出全軍向東退防,由楊文安駐守雲中古城,這才讓他稍稍釋然了一些。

收縮防線也好,終究比平坦的河套草原更好守衛,稍稍能松一口氣。

……

拿定了主意,楊文安便策馬趕回自己軍中。

這一整日來回奔走數十裏,他回到營地時已是傍晚,第一時間則是見了楊文仲。

待提及脫忽之死,楊文仲並不驚訝,而是嘆道:“當年以為蒙古國強盛,如今卻屢屢大敗。”

“勝敗乃兵家常事。”楊文安道。

方才是更加堅定的張弘範寬慰他,此時則是他寬慰更不堅定的楊文仲。

“近年這幾場大戰,大元是吃了虧,但否極泰來,也許很快就要反敗為勝。”

“是嗎?”楊文仲已不抱期待,道:“也許當年叔父打算歸順李瑕是對的。”

“當年也是叔父要投降於蒙哥,使節都殺了,結果還是降了。”

“二弟就沒想過……”

“別再反復了。”楊文安斷然道:“守雲中對我們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有陰山、大青山脈為屏障,休整一段時日,積蓄實力,再觀天下形勢也好。”

“休整?只怕很快又要征調我們。”

“大哥,別說了!”楊文安擺了臉,道:“讓將士們準備一下,連夜退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