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堅定

說是“就這麽簡單”,堂上氣氛卻是一滯。

唯有李瑕顯得很輕松平靜,又道:“以往我們規劃新的一年,每次都有‘內修’‘外攘’兩個方面,今年卻只提了內修,因為說蒙古汗位之爭相距太遠,我們管不了。若真管不了的話,不妨做個推演。”

他起身,攤開了就擺在案頭的地圖。

地圖很大,這張地圖裏李瑕與宋的疆域加起來也只有小小的一角。

“首先,阿裏不哥放棄了他的封地吉利吉思,也放棄了哈拉和林。為什麽?因為他沒有糧食以供應他的大軍與忽必烈持續的作戰。蒙古人可以吃生肉行軍,那是為了掠奪,而不是一直饑餓下去。那麽,阿裏不哥沒有治理地方的能力,連領地都沒有了,像是流寇。不出意外的話,這個流寇要在伊犁河流域大敗。到時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他怎麽辦?投降忽必烈?”

“會嗎?”韓祈安沉吟道:“他們為爭汗位,已是不死不休的敵手。”

“他們是兄弟,與彼此都比與我親。”

李瑕隨口應了,眼神中顯出些憂慮,又道:“我擔心的是,如此一來,忽必烈就可以從河西走廊進攻我們,甚至直接驅使阿裏不哥殺過來。因為一旦阿裏不哥敗亡或投降,忽必烈就能全力對付我們。我們從玉關門到伊犁很遠,對於他們從伊犁到玉門關卻很近。”

手指在玉門關輕輕敲了一下,之後,又說了另一個可能。

“如果,阿裏不哥勝了會如何?此人不會經營,只會掠奪,那等他搶掠完伊犁河流域,有兩個方向,向西,迎上術赤家族或旭烈兀,或向東,搶掠我們。”

堂上大部分都是不知兵事的文官,楊起莘見諸人都沒說話,緩緩問道:“王上是否過慮了,畢竟離得還遠。”

李瑕沒接他這話頭。

說了很多次了,遠是相對的,對這些人而言很遠,對蒙軍而言其實一點都不遠。

“我邀請阿魯忽或阿裏不哥會盟,這個‘或’指的是只有他們當中的失敗者會考慮與我結盟。若阿裏不哥敗,與其讓他投降忽必烈,不如由我給他一條生路繼續牽制忽必烈的精力;若阿魯忽敗,至少我能提前得到風聲……當然,此事很危險,稱得上與虎謀皮。劉太平當初便曾想用我們去消耗汪良臣的兵力。”

李瑕面對他的這些官員還是有耐心的。

他信任他們,也有耐心同他們仔細分析他的計劃,前因後果是什麽,要怎麽做。

“所以如果得到回復,我打算親自到玉門關一趟。必須由我去,因為到時有可能是阿裏不哥已完全落敗,前來投降於我,但也有可能是他揮師東進,前來攻打我們,此事只有我能把握……”

“不可!”

李瑕話音未了,堂上已有許多人行禮勸諫。

“王上莫非打算只帶一百人出玉門關不成?!”

“不是只帶這一百人,而是這一百人能發揮出更大的戰力。”

“王上。”吳璞不得不出列,鄭重告誡道:“事有輕重緩急,蒙虜於西域自相殘殺終究是蒙虜之事,豈值得王上涉身犯險?積蓄錢糧、擴軍練兵、築城固防、打造軍備……增強關中實力才是正道啊!”

李瑕道:“吳相公所言甚是,我們每日在這議事堂議的豈不就是這些政務?內修外攘,我說的是想在這內修之余,看能否影響蒙古汗位之爭。”

“臣願往玉門關!”

這次竟是董文用站了出來。

他倒是幹脆,只用這一句話便表明了態度。

李瑕搖了搖頭。

方才他也說了,擔心阿裏不哥揮師東進,才打算親自去。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以李瑕的國力守河西走廊太吃力了……人口被屠戮太多,防禦太過殘破,錢糧不足,局面還沒完全打開。

就好比漢、唐疆土包括河西,打打匈奴、吐蕃,雖說支出大量軍費,但大部分時候是承受得了的。而若是宋能夠占據河西,每年花費大量錢糧去維持局面就會非常吃力,畢竟沒有燕雲十六州,北面還有遼國。

一般人的選擇是不強求,河西走廊那麽長,土地荒蕪,又沒有人口可以遷過去,放棄它,守黃河就可以。

李瑕知道堂上一定有人是這麽想的,這是現實、是無奈。

但他不想放棄河西。

那沒實力就得多花心思。

若再有三萬兵力及三十萬石軍糧往河西走廊一擺,遣一大將即可。但既然沒有,李瑕親自過去,就是為了萬一西域真有蒙軍過來,能表明一個態度。

“秦王對河西走廊很重視,親率大軍前來了。”

這是到時要告訴敵我雙方的,不僅是威懾蒙人,也是為河西走廊的將士提氣……

但旁人也有旁人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