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清醒

劉黑馬已回師鳳翔府。

連著幾日,不停收到秦州、京兆府的消息,他對隴西的局勢也有了大概的推測。

但知情是一方面,要調動大軍去支援卻沒那般快。

臨洮決戰之後僅余一萬五千余戰力,主力又來回奔走於京兆府、需要休整。還有大部分已分駐各地,以防止出現關中空虛、為敵所趁的情況。

若要出兵,還需重新準備後勤,糧草。

直到五月二十八日,他依舊按兵不動……

天水的信報再次送來,稱木門道已出現宋軍,觀有數千人眾,急請支援。

都總管議事堂上顯得十分沉悶。

劉元振近來有些心喪意懶,不再像往昔那樣侃侃而談。

這日坐了良久,劉黑馬才開了口。

“都談談看法吧。”

賈厚瞥了劉元振一眼,見其不出聲,只好道:“汪良臣那四萬大軍,只怕是……沒了。”

語罷,眾人面面相覷,再次沉默起來。

這件事其實他們已經琢磨了幾日了,私下裏已經大驚失色過了,但就是……怎麽都難以相信。

再難相信也得相信,否則四萬大軍若在,能讓宋軍如此肆虐於隴西嗎?

堂上,有咽口水的聲音響起。

就像是把一塊不可能吞下的大石頭吞起喉嚨裏,劉元振咽了咽口水,沮喪地擡起頭看向屋頂。

他知道,當時若是聽了他的話,只怕現在沒了的就是劉家。

賈厚見無人搭腔,只好繼續道:“好在,李瑕能調集的兵力不過一萬人。秦州扼控於木門道,汪直臣已增援,當不至於讓李瑕入隴西。”

劉元振搖了搖頭,心想,以李瑕的能耐,也許已經攻到鞏昌了,又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但他已沒自信說出來了。

劉元禮問道:“汪直臣雖增援了秦州,但洛門道也可走吧?”

“是,不過這種山間小道不易行軍,汪家只要派數百人扼守,李瑕便是上萬人也難過去。”

“別猜沒用的了,談戰事,我等若出兵……”

劉黑馬話到一半,聽到遠處有動靜傳來,停下話頭,擡眼看去,不一會兒,有部將跑來稟報了一句。

“稟元帥,廉公到了。”

……

鳳翔府就是歧山,府城南面七裏有姜氏城,城南有姜水,據傳便是《晉書》所載“炎帝以姜水成”之地。

因此,神農鎮常羊山上,便建有炎帝陵。

廉希憲至鳳翔府,第一樁事並非部署防務,而是到了炎帝陵祭祀。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話李瑕尚不理解,廉希憲卻太明白祭祀對民心的安定作用。

如今隴西形勢只有陜西行省的官員、將領明白,平常人皆未聽聞。臨洮一戰的結果也才傳開不久,關中士民尚在慶賀新王朝的大勝。

再加上這一場祭祀,廉希憲讓人們看到的是正統朝廷的大義名份,還有對往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期待。

人必須有期待。

總而言之,若宋軍敢犯境,便是賊寇,人人得而誅之。

廉希憲任京兆宣撫使已有六年,一直關心民間疾苦,政績顯著,又經歷了阿藍答兒之鉤考,關中民心確實在他。

祭祀結束之後,廉希憲與劉家父子從山頂望向關中。

“劉公為何心事重重?”

“若要調兵往隴西,只怕……”

“來不及了。”廉希憲道:“得認清形勢,如今……攻守之勢易也。”

劉黑馬一愣。

他心底,還帶著以往習慣的看法,認為李瑕實力不強。

廉希憲摸著他留得很漂亮的長絡胡須,語氣平靜,又道:“若我是李瑕,此時已取鞏昌,並控制了臨洮兵馬,先取街亭隘口、再取秦州,控住要道。”

劉元振與劉元禮對視一眼。

“廉公何以見得?”

“我是說,倘若由我來做,此時已做到這一步。”廉希憲反問道:“你們以為,他比我如何?”

劉元振不好回答,低頭順著廉希憲的思路反推過去。

“要做到這麽快……他先擒了汪家?”

“不錯,先擒汪家,局勢可定。宋軍看似被堵在秦州,不過是李瑕給的障眼法。他每每能切中關鍵要害,留假象,由你去猜。你既然已南轅北轍了,如何能猜中?”

劉元振深有所悟,行了一禮,只覺茅塞頓開。

劉黑馬道:“廉公此來,希望我出兵收復隴西?”

廉希憲沒有馬上回答,喃喃道:“最壞的局面是……秦州已失守了。”

“為何?”

廉希憲看向劉元禮,問道:“仲民,若是你領兵在外,得知家鄉已被敵人攻下,一家老小已被拿下。你會如何?”

“我……”

“再說士氣、兵力……罷了,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