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孤策

漢中的工坊多集中在城池東郊、漢水北畔。

出了城,一擡頭便可望到南面的巴山山脈直聳入雲,天地開闊。

還在建的工坊處火熱朝天,而已建好的工坊顯得過於寬闊了,給人種勞工並不多的感受。

驢車載著一車車葛莖進了制衣工坊,十余個婦人出來接了貨,須臾便進了坊門。

“那是嚴掌櫃的生意,入冬開始趕制粗布,這種布匹並無太多利潤,不如綾羅蠶絲。”

“貧戶太多,先多制粗衣。”李瑕道:“利潤往後再談吧。”

郝修陽道:“但無錢開鐵礦了。”

“等等吧,開了年,從軍費中支取。”

郝修陽笑了笑,撫須道:“便知節帥今日要過來。”

“郝老道長料到了?”

“節帥離開四月有余,自然是甫一回來便要看看進展如何。”

李瑕莞爾,問道:“那進展如何?”

“硝石采自敘州、硫磺采自達州,受開采所限,霹靂炮每月可制三百余枚。”

“其余火器呢?”

李瑕終是懷著期待,希望從臨安回來後能看到有所突破,以期接下來在關中平原上能彌補些許野戰的差距。

郝修陽苦笑,擡擡手,道:“節帥這邊請。”

李瑕點點頭,心知這些事物是該保密的,與郝修陽又走了一段,穿過軍械坊,走進一座高高的塔樓。

煙從塔樓中不停冒出。

良久,二人又出來,郝修陽搖著頭,附在李瑕耳邊低聲道了一句。

“此物笨重,平原上該是用不了,我們造一鼎千難萬難,而以蒙古之國力,一旦仿制,遭殃的便是我們。非不得以,節帥萬不敢輕易示人。”

“我明白。”李瑕微微嘆息,道:“看看別的吧。”

兩人轉進不遠處另一間小屋。

“原理,老道弄明白了。”

李瑕看到桌案上兩柄木制的火銃模器,目光一亮,道:“郝道長果然聰睿過人。”

“但明白原理,暫時無用啊。”

郝修陽先是執起較長較大的那柄模器,道:“燧石火銃,節帥所言,不難懂,只需以扳機帶動燧石,燧石擊打火鐮,火星由此點燃這引燃藥,火焰進入銃管,點燃管內火藥,推動這個……子彈。”

李瑕看著,很是滿意,贊道:“郝道長高才。”

郝修陽擺了擺手,道:“節帥莫贊老道,原理簡單,但老道造不出。”

“造不出?”

“也許勉強能造一兩支,但估摸著,打上三兩發子彈也便廢了。”

“為何?”

“管壁如何承受這等威力?”

“鐵管也不行?”

“要鑄造出這般鐵管,不知要多少光景。且難題不僅這一項,工藝太細了,還有火藥雜質、用量,以及裝填時的用量如何把握?終歸要慢慢摸索。”

郝修陽說著,又拿起一支竹制突火槍,遞給李瑕,道:“這比節帥要的火銃造價低廉百倍,總歸是用一次便拋,不妨用這個。”

這突火槍是宋時便有的,由堅硬的竹筒制成,外裹生牛皮筋,內置火藥,通過火藥擊射出石彈、鐵彈。

能無中生有地造出突火槍,不得不說,宋人極聰明。

而之所以只有竹筒突火槍,因為生產力只能造到這個地步,或者說只能“批量”造到這個地步。

這東西射程大概數十步,且容易爆傷自己人。

哪怕有了新制的火藥,射程也是增強不了,因為竹筒承受不住更大的爆炸力。

“我不要這個。”

李瑕不接,轉身踱了幾步。

“說到火器,蒙古的火器還要更勝於大宋吧?”

“若不算我們新制的火藥,是如此。”郝修陽道:“蒙古接收了金國的火器匠人、以及大量的色目人。而金國之火器,勝於大宋。”

“川蜀戰場上見得少些,我聽說荊湖那邊,蒙人攻城時,除了霹靂炮,還有火炮?”

“是,將石頭鑿空,裏面塞上火藥,點燃後,以砲車拋出,威力極大。”

“他們只能以砲車拋出?”

赦修陽笑笑。

李瑕又問道:“當是,拋不上釣魚城?”

“節帥既未見過蒙人以火炮攻山城,自是拋不上高山。且引線若太短拋不到山腰、太長則易滅,攻山,反不如可就地取材的石砲。”

李瑕點點頭。

“所以,火器之運用有兩方面,一是‘威力’,二是‘推力’。”

“推力?”

“火藥威力再大,若無推力,還是要靠人力來丟、靠砲車來拋。而人力太小、砲車太笨重。”

郝修陽道:“是啊,更多時候,火器未必比弓弩方便,更不足以克制馬匹的速度。”

“在釣魚城,蒙古的砲車不能把火炮拋上山城;在平原,我們也不能在敵人的箭矢射來、馬匹沖來之前,把手雷拋到敵陣當中。也許就是,僅有威力是不夠的,或者說以如今的工藝,威力不可能做到更高了,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