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內修外攘

夕陽將漢王台的光影拖得很長。

帥府議事堂中,諸人並不覺得李瑕剛回來就拖他們議事不近人情。

彼此都很了解了。

韓承緒、韓祈安、李墉、郝修陽、李昭成、楊果、楊實、嚴雲雲……這幾乎是李瑕所有的幕僚班底。

楊果家族中還有些別的子弟,大多都留在慶符隨房言楷施政。

理由很多,楊果剛入蜀時提過要讓子弟們隨房言楷學習,同時也是留守李瑕起家之地,還有,以示楊家沒有逃回北地之心。

楊果詞曲文章極好,但不太擅長權謀,有些浪漫主義。族中子弟沒幾個出類拔萃的,包括楊實也有些平庸。

楊家最大的好處在於聲望。

至於郝修陽只管工藝事;李昭成還過於單純;嚴雲雲起點太低……

真正有本事的,還得是韓家父子與李墉。

如今李墉的身份許多人已知曉,卻並不當著別人面前端父親的架子,開口依舊稱“節帥”。

“……蜀地各山城遷回舊城,也在招撫流民歸鄉種田,過了年節,春耕之前我們會試著將人口統計一次;另外,張玨來信,江萬裏回朝覲見新君了。”

“內修之事,制定政策不難,重要的是施行過程,我抽空會到各州縣巡視,督促各地官員,若有不妥再適當調整。哦,郝道長,你那裏也是一樣的,我到時親自來看。”

“是。”郝修陽始終閉著眼摸胡子,只管自己那一攤子事。

李瑕道:“所謂‘內修外攘’,外攘與內修不同,策略必須先定好,須將情報打探清楚,開弓便沒有回頭箭,我有意開始著手南征大理、北據關中,方才遞的計劃諸位可有看法?”

“我以為不妥。”李墉徑直道。

“收復漢中不妥?”

“皆不妥。”李墉道:“我以為,眼下不宜南征大理。”

韓承緒苦笑了一下,韓祈安則摸著下巴,皆沉思起來。

南征大理之事,李瑕是早已與他們商量過的,甚至都定好了用易士英為將的方略。

此次,高長壽扮作蒙軍,北上五尺道,鬧出攻打川蜀的動靜,既是為了接應李瑕回蜀,也是為了給一個南征的理由。

“至於理由,只有一點。”李墉道:“不劃算。”

“不劃算?”楊果問道。

“占據大理,至少需軍費三千萬貫。而蒙古占據大理多年,燒殺搶擄,彼間早已是一片貧脊荒蕪,觀如今形勢,攻下來不難,然而攻下之後,短期內難以讓大理士民全然臣服,又需耗費軍費以維持局面,若蒙古自吐蕃反攻,又需軍費抵抗。其地稅賦,全不足以彌補所耗,三五年間不但毫無收益,且所費巨而收效甚微,只拖累川蜀之內修。”

李墉話到此處,鄭重了些,又道:“節帥當知,蜀地人稀地廣,眼下缺的是人口、錢糧,而非蜀道盡頭之遠疆。”

李瑕想了想,沉吟道:“此事,我回程路上也想過,占下大理,並非只為了土地,而是為了商貿,其地扼南絲綢之路,可通天竺貿易。又有我所需之馬匹,不得不占。”

“便是南絲綢之路,十年內之利益,豈可彌補軍需所耗?”

李瑕笑了笑,道:“我會做些生意,應該可以。”

李墉無語。

他從來沒見過自己生出的兒子做過甚買賣。

滿腹的論據,一時竟不知如何開口。

李瑕笑道:“此事我意已決,諸位以為,兵事上可還有錯漏?”

李墉道:“不如請高氏郎君北上漢中一趟,當面商議妥當後再舉兵,如何?”

“不錯,這是正理。”

韓祈安又道:“到時,須讓聶仲由統一路兵馬南下為妥。”

楊實又談論了些威寧城之詳情,諸人各抒己見;嚴雲雲則領命負責重新打通南絲綢之路……

這事,大概方針最後雖依李瑕的主意定下,但李墉的提醒卻讓眾人意識到,眼前的局勢並不樂觀。

氣氛凝重了些。

“如今這物價,會子愈發兌不到錢了。”楊實忽嘆了一句題外話。

“是啊,六千萬貫先支半數,再減去平日養軍之開支,水利、鋪橋、修路、購馬……所剩無幾矣。”

諸人話到此處,再看向李瑕,幾乎同時沉默下來。

最後,還是韓承緒道:“阿郎欲圖關中,只怕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我這策略不好?”

李墉道:“過於復雜,牽扯過多勢力……”

李瑕道:“此次,並無上中下三策,我苦心冥想,只想到這一個辦法。”

韓祈安道:“阿速台已退出關中了,與渾都海合兵於六盤山。”

李瑕頗詫異,訝道:“情報準確?”

“具體消息不好打聽。我幾次讓胡勒根帶人往關中打探,捕獲了劉黑馬軍中一名糧官,他只聽到一些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