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馬不停蹄

十一月初三。

這是戰後的第三天,宋軍諸將齊聚釣魚城將軍府。

他們完全是人人帶傷。

“蒙軍分為三股撤軍,史天澤、汪忠臣分領漢軍,該是從米倉道、金牛道退去,莫哥連夜奔走合州舊城之後挾楊大淵之兵力,追上汪忠臣,雙方合兵。”

李瑕指著地圖,道:“如此一來,蒙軍兩萬余人走米倉道;五萬余人走金牛道。”

王堅躺在軟椅上,不必起身看地圖也對川蜀局勢了然於心。

“如此看來,不宜追擊了。”

張玨看了李瑕一眼。

因覺得李瑕又會要主張繼續追擊,他遂將這邊的理由一一剖析。

“蒙軍雖然大敗了一場,但兵力實在太過於雄厚。如今蒙哥之死對軍心之挫傷已漸漸減弱,他們絕不會像夜裏那般容易崩潰;

蒙軍皆是騎兵,且一路上的山城要寨皆已投降蒙古,論行軍速度、地利,皆不在我方。何況城中士卒皆已疲憊,兵力少,又是步卒,實難繼續與蒙軍野戰……”

其實張玨不說,李瑕也明白。

說到底,蒙哥在戰場上暴斃,這才是宋軍能大勝的原因。

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蒙軍已緩過氣來,再求戰,必然要大敗。

釣魚城的兵力確實也是不足,這兩天只是清理戰場、掩埋屍體便已忙不過來,也無力追擊……

李瑕敲打著地圖,斟酌了許久,還是開口說了實話。

都是同生共死過的袍澤,他已能信任釣魚城這些將士。

“我打算先趕回成都,領成都守軍奇襲利州。”

一句話入耳,張玨擡起頭,有些驚喜。

王堅卻是微微一訝,問道:“此事,帥府同意了?”

這兩人之間,張玨更活絡些,王堅則更古板些。

李瑕道:“我已奉了蒲帥之命。”

此事,他只不過是向蒲擇之提過一嘴。但以當時的情況,蒲帥之顯然不可能下令讓李瑕去收復漢中。

這不是玩著鬧的事。

重慶兵馬本就捉襟見肘,根本連一個多余的兵力都沒有。

至於成都那一萬守軍,棄守大江上遊重鎮,跑去反攻漢中,根本是兒戲。

誰都不可能想到蒙軍這次能敗得這樣慘……

王堅、張玨都明白,李瑕不可能領了軍令,偏他說這話時一臉坦蕩。

想必就是有這樣厚的臉皮,才能一次次喬裝改扮,與敵人談笑風聲。

王堅不願戳破李瑕,只好默然不應。

李瑕並不打算再去一趟重慶與蒲擇之商議。

怎麽說呢……川蜀宋軍就這麽一點兒,分守各地都不夠。為何別人都調不出兵馬,李瑕能?情報。

李瑕跑得勤快,對局勢了解得透。知道蒙軍的行軍脈絡。能把蒙軍暫時不會攻打之處的兵力抽調出來。

這極講究時機,機會只出現在極短的時間內,必須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若再去重慶,一來一回又是十數日,耽誤不起。

總之是……成都守軍打累了,李瑕便跑去領瀘州守軍;瀘州守軍打累了,他便跑來領釣魚城守軍;現在釣魚城守軍累了,他又要回去領成都守軍。

“我領成都守軍先行,王益心則趕回重慶府,領瀘州軍、長寧軍,溯嘉陵江而上作為支援。到時,也請釣魚城守軍支援……”

隨著李瑕的侃侃而談,一個大概的計劃已擺在王堅、張玨面前。

它還很粗糙,且包含了太多不確定。

……

“非瑜當知,此事不是我與君玉答應便行的……咳咳……蒲帥能否派兵、能否供應軍需?京湖是否需重慶府支援?甚至……蒲帥還能否作主?”

王堅話到這裏,道:“太急、太險了。”

“是,太急了。”李瑕非常清楚這計劃很不妥當,但還是道:“只問王將軍、張將軍可願盡力而為?”

“非瑜,何不先收復川中各個山城?徐徐圖之……”

“一間屋子,抵擋強盜的門,應該在屋外,而不是靠屋內的桌椅。若每次強盜來過,我們只能把這些桌椅修修補補,永遠不去堵上門,豈不是永遠要被強盜打劫,直到一無所有?”

李瑕道:“若這不包括漢中的半個川蜀是一間屋子,門應在大巴山脈。若整個川蜀是間屋子,門應在秦嶺……要守整個神州大地,那便要殺到陰山敕勒川。”

有些粗淺的比喻,說不上多豪邁。

陰山敕勒川,對王堅、張玨而言,卻是太遙遠的地方。

他們感受到了,李瑕之志向遠比他們更遠大。

兩人對視一眼,思忖了許久。

他們不是在為自己害怕,而是不願輕易答應卻做不到,害了李瑕與將士性命。

無令調軍,不是輕易之事。

李瑕笑了笑,道:“我真是奉蒲帥之命收復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