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威寧城

李瑕道:“五尺道沿途,全是山高谷深的懸崖峭壁,我們要在昭通、威寧建城,不就是看中這是唯二的地勢平緩之處、可以屯田養兵嗎?”

“話是這般說,但如何守衛?”

“威寧四周山溝密布,地形險峻,又有可渡關扼住驛道,勉強可以守衛了。”

高長壽顯然不太安心,道:“萬一蒙軍翻山過來,便可長驅直抵威寧城下了。”

李瑕沉吟了一會,道:“這是難以兩全之事。昭通、威寧既有五尺道聯通西南,又是高山深谷之中的平緩地勢,還是大宋、蒙古的邊陲之地。這是它們的好處。

當然,此地遠比天府之國貧瘠,五尺道也太窄太長,不利通行。遠不如合州釣魚城,險峻高山之上一馬平川,既能屯田又占地勢,且還占據水路要道。

但這已經是我們在天下之間唯一能落子的地方了。若能站穩腳跟,往後可期待北據川蜀、南通大理。這也是我一定要謀求宋朝官位的原因,或能稍彌補它的地勢缺陷吧。”

高長壽點點頭,明白李瑕的無奈。

既要兼顧地利、又要屯田練兵,世上更好的地方有很多,但以他們眼下的實力占不到。

“我了解,只擔心建城於此,拒敵的難處很大。”

“是,好在阿術也僅有數千蒙古兵了,他在西南也不僅我們一個敵人,還有交趾、自杞、羅氏鬼國,蒙古在大理的兵力消耗得也很厲害,只要我們前期能守住,他未必會與我們死磕。”

李瑕說到這裏,揉了揉額頭,又道:“還記得楊西庵先生給我們的情報吧?”

“自是記得。”

“去歲,蒙軍入蜀,已牽制了川蜀的兵力,逼的宋朝必須在川南建立防禦,消耗了川蜀之人力物力。短期而言,蒙古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李瑕換了一張更大的宋朝疆域圖攤開,指了指廣西一帶,繼續侃侃而談。

“接下來,大理蒙軍的主攻方向必然不是川蜀,而是從羅氏鬼國、自杞國,從廣西主攻荊湖防線,如此,才能給宋朝帶來更大的防禦壓力。”

高長壽隨著李瑕的指尖看去,喃喃道:“所以,阿術才會先去降伏交趾?”

“不錯,這是蒙哥定下的斡腹之謀,阿術必須這麽做,他其實並無太多精力繼續伐蜀。”

“但我們也要守住他一部分的攻勢?”

“嗯。”

高長壽也揉了揉頭,道:“也沒別的辦法了,依你所言,我們就在威寧築城吧,你管這片海子叫‘草海’?”

“應該是這個名字吧,這裏可以用來屯田?”

“大手筆,築城、屯田、修水利……哪來的錢糧與人力?”

“我明日去與烏撒部談一談。我會承諾他們,回了慶符縣之後會送來大量的錢糧。”

“阿勒、勒余父子能答應嗎?”

“說句難聽的,他們或許會覺得……”

李瑕話到這裏,停下話頭,沉吟了一會。

“覺得我們守著可渡關,築城、屯田,往後有了城池良田,他們能占下來?”高長壽道,“想讓我們為他們做嫁衣。”

“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如何保證不會被鳩占鵲巢?”

李瑕道:“那就看到時我能從川蜀帶來多少兵力了。”

“好吧,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是這個意思。”

……

李瑕這個小小的勢力之中,高長壽是最文武雙全且能獨擋一面之人,他家學淵博、意志堅定。

這些年,他或許因為太年輕受過許多挫折,但有了李瑕謀劃的長遠方略,找準了路子之後,他已有了成為一方豪雄的潛力。

這個夜裏,他們在燭火下商談了許久,終於定下了威寧城的雛形。

不同於慶符縣是宋朝治下之地,受宋廷監管,威寧城從建立之初,就將是一個新生勢力的據點……

……

次日。李瑕與高長壽再次到了耐思山脈見了阿勒父子,說了自己的意圖。

垂垂老矣的阿勒聽了很久,又與他們一直談到入夜,終於答應下來。

李瑕等人走後,勒余不由問道:“父親就這樣容忍這些宋人、大理人在我們的地盤上建城?”

阿勒顯得很疲倦,閉著眼,緩緩道:“不讓他們建城?你打算被蒙古人打降以後,再建‘軍民總管府’嗎?到時,錢糧也是我們出,人力也是我們出,還要每年給蒙人納貢。你可想清楚了?”

這麽長一句話,勒余聽了都要睡著了。

他想了想,道:“但漢人有句話,叫‘一座山裏沒有兩只老虎’,怎能讓他們釘在我們的地盤上,我以為他們擊退蒙人就走。”

阿勒老臉上似乎浮起一絲笑意,喃喃道:“那位冥王……不簡單。”

“宋人嘛,都想當大官。”勒余道:“其實兒子也懂。讓他們屯田,再守著可渡關,田歸我們的部民種,糧食也歸我們,這沒什麽不好,但為什麽要為他們建城?”